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陇南山地农业:把“山乡谣”奏成“富农曲”
  • 时间:2024-01-02
  • 点击:0
  • 来源:陇南日报

  陇南日报记者 张霞 赵凌凤

  镜头一:12月25日,陇南西货场。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首发仪式在此举行,本次货运班列共编组20车,装载着价值700多万元的苹果等陇南农特产品,经重庆到达广西钦州港海运至韩国平泽、菲律宾马尼拉。

  镜头二:隆冬时节,宕昌县竹院乡大草坡村的中药材重楼产业园区内,大草坡村帮扶干部狄维生喜笑颜开地说:“重楼药用价值很高,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近几年价格不断攀升,随着‘5G+中药材’模式的应用,农户的收益逐年增加。我们依山建起重楼产业园区年收益在百万元左右,山区群众过上了背靠大山赚钱的好日子。”

  陇南多山,境内75%以上的高山、丘陵地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耕地“高、少、碎、瘦”的特点让陇南农业发展“先天”不足。但陇南的发展绕不开山,如何将制约农业发展的“穷山”,变成增效的“靠山”成为几代陇南人不懈努力的目标。

  科学“治山”——

  “薄田”变“良田”

  每年五月,礼县宽川镇近万亩油菜花铺满山野,绽放出别样的风采。这都得益于宽川镇持续坡改梯工程,让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油菜之乡,也是陇南“薄地”变“良田”的一个典范。

  陇南多山少地,持续不断的荒山荒坡治理和“长治”工程,兴修梯田346万亩,这些农田成为陇南发展山地农业的“金土地”。

  “今年,镇上进行了基本农田建设,小块田整合成了大块地,田间还修了路,三轮车都能开到地里头,种地再也没那么吃力了。”康县大堡镇黄山村村民王来喜说。今年,大堡镇已新建基本农田3800亩。

  近年来,陇南开展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拓宽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了“农机能下田,科技能上阵,粮食能增收”。目前,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65万多亩。

  产业“上山”——

  “穷山”变“靠山”

  走进文县范坝镇王家村的九龙沟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阵阵药香扑鼻而来,院内几十个工人正在冲洗、切割各类小杂药。该公司负责人陶建东告诉记者:“种植小杂药风险小,市场行情比较稳定。在镇政府的鼓励下,500多户农户通过种植小杂药增加了收入。”

  农民不仅要家中有粮,还要手中有钱。陇南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在不断想方设法向大山要“钱”,从每户1亩林果园、每户1亩稳产高产田、每户每年出售一头商品畜、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的“四个一建设”,到2000年后将经济林果确立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再到现在的“5+5+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陇南农业发展实现了从“一粮独大”到特色产业“春色满园”的飞跃。

  陇南立足山地农业发展优势,让特色产业“上山”,做大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草食畜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强食用菌、苹果、茶叶、蔬菜、中蜂五大区域特色产业;做优订单辣椒、放养鸡、冷水鱼、小杂粮等

  短平快产业,逐步构建起“长短结合、大小互补、种养相融”的农业特色产业矩阵。

  2022年年底,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产值240亿元,花椒、核桃、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二,山地特色农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铁杆庄稼”。

  商品“出山”——

  “土特产”变“陇南牌”

  康县的“山货大王”郑文山已经卖了20多年的土特产,他向记者介绍说:“板栗卖5元一斤,做成食品一斤能卖40元,提高农特产的附加值,才能真正赚大钱。”

  近几年,郑文山的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公司建起了花椒油、牛肉酱等多条生产线,注册了10多个商标,目前销售80多种土特产,实现农特产由一个个品种单打独斗到打响“陇南牌”的转变。

  近年,我市实施了《加快推进特色山地农业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以精深加工为牵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效增值,培育中药材、油橄榄等精深加工企业70多户,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9%。

  东西卖得好,牌子少不了。陇南紧抓农产品品牌建设,先后有陇南橄榄油、陇南绿茶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及65家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品牌目录,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打响“陇南牌”,陇南土特产也能漂洋过海挣“洋钱”,中药材、茶叶、苹果等多个农产品实现直接出口创汇“零突破”,2022年全市共出口农产品1.93万吨,外贸总值达到2.3亿元。

  面对重重大山,陇南人转思维求创新,将山的劣势转化成山的优势,依“特”而立,向“绿”而行,绘就了一幅属于陇南人自己的“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