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武威:非遗闹新春 璀璨迎新岁
  • 时间:2024-03-05
  • 点击:0
  • 来源:甘肃日报

从正月初一开始,独具武威特色的非遗展演活动开锣鸣鼓、纷纷亮相……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艺术盛宴,一个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符号,既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又让“非遗”在春节“火”了起来。在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八方游客和本地群众尽情领略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民俗风情的魅力。

鼓舞贺新春 郝生元 摄

凉州“攻鼓子”敲出西部“鼓魂”

“咚嗒啦咚、咚嗒啦咚……”身着黑衣裤、黑靴、头戴黑幞头,左右各插一根野雉翎,红色的扇形纸花勒头戴在左中右三边,身背牛皮长鼓,手执枣木鼓槌,伴随着铿锵的步伐和激昂的鼓点,凉州攻鼓子社火展演吸引了无数市民的目光,他们击鼓而舞,声似洪钟,不断变换“登高望远、展示三军、一字长蛇、鹞子翻身”等队形和步伐,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

凉州攻鼓子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凉州攻鼓子舞出了大西北的激情与豪迈,也为龙年新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龙腾虎跃送祥瑞,称心如意闹龙年。春节期间,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也是热闹非凡,石碑滚灯班子的队员们正在表演的滚灯舞,赢得了群众的喝彩。12名滚灯队员身穿太保衣、灯笼裤,腰系宽带、额上顶碗,摆出了由莲花盛开、柳树盘根等阵型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惟妙惟肖的表演技艺获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凉州滚灯舞传承人杨万华说:“永昌石碑滚灯由来已久,滚灯舞主要用于祈福。”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凉州区的滚灯是新春佳节备受欢迎的民俗表演之一。

社火耍出精气神

社火作为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活动,精彩的表演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充满着现代气息,令人目不暇接。在欢腾的社火中,年长的人找到了年轻时的影子,年轻一代则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上午9时许,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以“陇原儿女心向党·龙腾鼓舞贺新春”为主题的2024年凉州区城乡社火展演正式拉开帷幕。凉州区15个部门、乡镇、街道组成的社火展演队伍齐聚一堂,亮出拿手绝活,热热闹闹共同庆祝龙年新春。社火表演队将形式各异的舞龙、舞狮、秧歌、旱船、师徒取经等节目带给观众,让群众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演员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戏服,头戴绚丽的头饰,手持各式道具,在鼓点的衬托下,他们跳跃、旋转、翻滚,将社火艺术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有的社火表演讲究“玄奇”,擅长踩着高跷“舞”社火,高跷队伍和着鼓声一步一探,观者如云,热闹非凡。有的则讲究“传神”,以生动的面具吸引游客,一颦一笑间“拉满”戏剧效果,充满民间艺术的张力。有的也突出“排场”,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传递了人们对生活美好愿望的寄托。

“今年春节期间活动多、节目多、氛围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春节的欢乐气氛,提振了新的一年我们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市民侯涵宇高兴地说。

火树银花不夜天 王曙 摄

元宵赏灯美轮美奂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数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于元宵灯会之中,留下描写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

元宵佳节,当夜幕降临,缤纷的彩灯亮起,武威市南城门被五光十色的灯笼装点得如梦如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耀眼的凉州词灯林花灯璀璨夺目,蜿蜒在南城门楼两侧的街区,点亮整个夜空!

城区主干街道处处流光溢彩、热闹非凡,连片的彩灯十分喜庆,目之所及,灿烂无比,为市民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凉州的元宵灯会,源远流长,颇负盛名。据史料记载,凉州花灯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明、清。历经变革,目前已被列为凉州区第二批“非遗”项目加以保护。“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中国人欢度佳节的那份奔放与热情。

“看到家乡的非遗文化凉州花灯,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祝福我的家乡越来越美丽,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南京工作春节回家探亲的薛云开心地说。

“我在上海,很激动在网上看到家乡的社火,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我在广西,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能看到家乡的社火,我太激动啦……”在武威非遗“快手”“抖音”直播平台评论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热情互动着,抒发着对家乡的思念和祝福。

武威市文化馆(武威市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抖音”“快手”平台的武威非遗账号对凉州灯会开灯仪式、凉州社火闹新春活动直播2场次,观看人数为48.3万人次。发布“陇原儿女心向党·龙腾鼓舞贺新春”非遗进景区、“点亮中国灯”,晒晒我家的年夜饭等54个小视频,浏览量6.2万次。通过云端,搭建起情归故里的云桥,让群众在网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年味。(文/张晓)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