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1-03-10
- 点击:166
- 来源:http://www.tianshui.gov.cn/art/2021/1/26/art_553_272212.html
聚力高科技创新 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天水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十三五”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壮大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全市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位居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创新生态环境趋于优化。“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立足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制定出台了《天水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改进加强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办法》《天水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天水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天水市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项目支持力度,赋予科技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极大调动了全市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积极性,激活了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推进了科技需求、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融通贯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一些骨干企业R&D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5%左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格局。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围绕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以集成电路封装、电工电器、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国列、省列科技计划项目203项、资金12250万元,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73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735项,累计新增经济效益50多亿元,攻克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有力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达到77.65%,位居全省第一。有4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两户企业荣获省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173项成果获得市科学技术奖。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坚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选准目标,有所作为”的工作思路,立足全市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积极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截止“十三五”末,全市有在建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1 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3 家,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1个,秦州区、秦安县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区。技术转移体系进一步完善,依托企业建成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建成天水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29.2亿元。“双创”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星创天地”5家,省级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众创空间16家,省级创新创业导师13人。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助力农业提质增效。紧紧围绕蔬菜、果品、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提高良种覆盖率,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526个,推广新技术194项,共取得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310项,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尤其在现代农业、小麦抗锈育种、航天育种、林木新品种引育等特色产业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全市蔬菜、果品、畜牧主导产业实现了适宜区域全覆盖。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下派1165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贫困地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下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创办企业36个,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03个、建成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13个,创业基地1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不断加强东西部科技协作,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21项、资金3623.83万元,引进新品种20个、新技术4项。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技交流合作逐步加强。围绕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开展引才引智工作,不断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重点领域开展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建成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家,引进国外人才11人次,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先后有130多个单位与外省市150多家企业、院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组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达180多项。
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注重培养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各类人才,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截至到2020年,全市各类人才达31.3万人,占人口总量的8.4%,累计培养选拔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7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9人,陇原工匠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1人,市级“科技功臣”6人,市级领军人才92人,享受甘肃正高津贴人员72名,青年科技骨干4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