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
  • 时间:2009-05-06
  • 点击:4491
  • 来源: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嘉峪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 发展的新起点

    “十五”时期,我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积极探索超常发展之路,确立“五城三高”、“两个率先”的总体思路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十五”计划主要指标提前两年完成,提前一年实现了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嘉峪关”的战略目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1.4亿元,是“九五”末的3.5倍,“十五”年均增长28.7%(现价,以下增速均为现价);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5.4亿元,年均增长19%,是“九五”末的2.4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4亿元,年均增长20%,是“九五”末的2.5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4亿元,是“九五”的3.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654元,比“九五”末净增3 904元,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750元,比“九五”末净增1 541元,年均增长8.2%。

    工业经济超常发展。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62.2亿元,比“九五”末净增46.7亿元,“十五”年均增长32%。酒钢炉卷工程、高线改造、不锈钢炼钢、宏晟电厂一期、嘉策铁路等重点工程陆续竣工,“十五”累计生产生铁1 553万吨、钢1 635万吨、钢材1 51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69亿元、利税70亿元,分别是“九五”的2.1倍、2.2倍、2.9倍、3.1倍和3.2倍,再造一个酒钢的目标顺利实现。地方工业新增产能:铁合金15万吨,铁精矿150万吨,烧结球团30万吨,轧钢5万吨,焊管2万吨,2005年地方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4亿元,是“九五”末的2.7倍;规划建设了嘉峪关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88户;大友企业公司、炭黑厂、兰新乳品厂等22个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6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11.7亿元,年均增长16%。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预计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23.6%,全社会旅游人数预计达到61.5万人,年均增长10.7%。旅游景区开发力度空前,建成了长城文化旅游景区、长城第一墩景区、“七一”冰川景区、悬壁长城景区、长城博物馆等项目。大商贸、大流通格局正在形成,建成专业批发市场6个、连锁超市11个、名品名店450个。

    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开发建设了新城区,中核四○四厂、八○三电厂职工生活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28平方公里;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6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86万平方米,新增日供水能力4万吨,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新增日处理垃圾能力250吨;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成了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雄关广场等项目,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6.9平方米,人均水面面积达到11平方米,新建住宅 99.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美化、园林、绿化、环卫水平有较大提高,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建筑,城市品牌效应显著增强。

    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2005年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15亿元,“十五”年均增长8.1%。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村镇道路、人畜饮水、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珍品、精品和旅游观光农业取得成效,建成了宏丰种植园和养殖园、洋葱基地、特禽养殖基地、特色制种基地和观光农业项目。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农村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200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预计达到4.4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6%。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酒钢公司成功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宏兴公司成功上市;地方企业改制面达到92%。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和税费改革全面完成。投资、流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和机构改革有序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005年,增加值预计完成11亿元,全市个体、私营企业预计达到6 662户,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十五”累计招商引资17.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完成6.6亿美元。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更加活跃,与16个市(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十五”共完成科研项目638项;新建、扩建中小学14所,酒钢三中和市一中成功创建全省示范性高中,铁路中小学、幼儿园社会化改革顺利完成。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建成了文化影视中心,社区、企业、校园、村镇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卫生医疗体系进一步健全,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建成了中心血站、市医院住院部大楼、紧急救援中心、传染病区等项目,“十五”新增病床200张;建成了体育场、体育馆、汽摩基地,成功承办了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汽摩邀请赛、省民运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九五”末的7.47‰降到6.5‰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3.8%,比“九五”末降低0.2个百分点。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展了争创全省诚信城市活动,加强了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道德教育,市民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先后获得“全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城市”称号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全面推行,政府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各类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调节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二) 发展的新环境
未来五年,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一是酒钢“十一五”将进入稳定发展期,“十五”大规模投资形成的新增产能将集中释放,必将为我市经济的跳跃式发展、经济总量的迅猛扩大提供坚实的阶梯和强大后盾;二是中核四○四厂、八○三电厂生活基地搬迁及一些辅助产业转移到嘉峪关,为我市发展新型产业、改变单一经济结构、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三是地方工业加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四是旅游、文化、体育、会展业相互拉动,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五是我市配置资源的途径多样化,不仅可以利用内蒙、新疆、青海、西藏等周边资源,还可以利用蒙古国和中亚、西亚及南非的资源;六是随着嘉峪关飞机场扩建、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嘉策铁路、清嘉高速的建成投运,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七是两条西气东输管线、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西电东送第二条战略通道六大能源网通过或即将通过我市,为发展通道经济创造了新的条件;八是国家将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有利于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九是沿海发达地区部分资源型产业和高载能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引进产业转移项目,做大招商引资规模,提供了难得机遇;十是国家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很大。
嘉峪关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控制总量增长,提高产业集中度,我市钢铁主业面临资源和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家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总体上抑制投资、信贷过快增长,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全省各市州、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地区竞争更为激烈。从嘉峪关自身发展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缓慢,地方经济总量小;二是在围绕酒钢上游搞配套,下游深加工上还在许多方面没有取得大的突破;三是对外开放上还没有形成生机勃勃的局面;四是城市设施优势和品牌效应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发展环境不宽松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六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学校布局还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建设“五城三高”、实现“两个率先”伟大实践,更加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提前十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把中央、省委精神同我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突出加快发展,并从发展环境、政策、科技和组织领导方面搭建更加完善的平台;二是必须正确处理好地企关系、军地关系和周边关系,特别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地企关系新内涵,不断凝聚团结共事的力量;三是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必须把发展抓项目摆在经济工作首位,以产业聚集项目,以项目催生基地,以基地带动投资规模,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经营,不断增强城市吸引辐射能力;六是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机制,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七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注重社会公平,注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八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改善发展环境,用发展的办法、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发展目标
1.“十一五”末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总量调控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达到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在“十五”基础上翻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80亿元;大、小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8亿元和7亿元,力争比“十五”末翻一番;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目标。 “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9∶20;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和收入达到5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达到1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达到40亿元。
——社会发展目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左右;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目标。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指标范围内。
——改革开放目标。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要素市场建设有新突破,市场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非公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
2.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2010年达到以下水平:
——经济指标。人均GDP达到9.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1 290美元左右;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95%;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000元。
——社会指标。基尼系数0.4以下;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100%; 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预期寿命75岁;文(旅)、教、体、卫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0%;刑事犯罪率20起/万人以下;非正常死亡率5‰;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降到0。
——环境指标。居民生活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到100%;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控制在95%以下。
三、加快经济发展,从产业上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在发展环境、资源保障、政策扶持等方面全力支持酒钢,铸就“百年酒钢”基业,大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力争进入全国工业企业一百强。全力支持酒钢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与优化系统配置、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建成千万吨级的钢铁及延伸产品生产企业,实施150万吨冷轧薄板、中板扩能和不锈钢冷轧二期等重点项目,实现工艺、产能的优化配套,2010年实现钢1 0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在扩大总量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对钢铁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科技农业、物流等核心非钢产业和机电制造、房地产、建材、冶建、焊材等骨干非钢产业,构建优势互补的链式产业带, 2010年非钢产业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全力支持中核四○四厂在我市的生活基地和核技术民用产业基地建设;以酒钢公司、四○四厂等优势企业为纽带,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信息技术带动企业管理技术、制造技术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 突出地方工业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一是依托酒钢不锈钢资源,发展不锈钢金属加工产业。突出机械、不锈钢制品、钢结构、金属制品加工、彩色不锈钢板材等先进制造业,建设西北最大的不锈钢产品制造基地;二是依托嘉策铁路,充分利用蒙古国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电产业。建设嘉峪关宏晟百万级电源点,在风能资源符合建厂的前提下,建设5万千瓦风力发电场,争取750千伏电网通道工程在我市落地,形成跨区域电力枢纽;利用电力资源,适度发展高载能企业,形成煤、电、工业品产业链,建设宏晟20万吨硅铁厂;三是依托“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天然气资源、酒钢煤炭资源和副产煤气,大力发展化工产业,积极筹划建设50万吨甲醇、30万吨醋酸项目,跟踪甲醇制烯烃和丙烯技术发展,拓展和延伸化工产业链;四是依托中核四○四厂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建设核承压设备制造厂、同位素仪表生产厂、工业在线“非接触”式系列核仪表、核辐射加工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打造西北核技术应用产业化基地;五是依托宏丰公司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完善5万亩葡萄生产基地、25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及商品猪生产基地、8 000头秦川牛育肥基地,建设2.5万吨葡萄酒厂,新建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汁项目,扩建屠宰场、食品加工生产线及配套工程;六是依托丰富的尾矿、炉渣、粉煤灰、尾气等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建设1亿块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线、50万吨冶金矿渣超细粉项目、选矿尾矿再选生产线、副产气综合利用项目。推进现有企业技术进步,大友企业公司改扩建35万吨高活性石灰生产线,宏达公司新建60万吨水泥生产线,鑫海公司改造2万锭精梳纱,兴源公司改造1.5万吨红钒钠项目,祁源化工公司建设6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理项目,亨通、聚鑫达、三威、巨大公司等铁合金企业按行业准入标准进行扩能改造。着力培育10户年销售收入超过5 000万元、利税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培育50户有品牌产品、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利税1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小企业。
(三) 突出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园区建设,全面落实“两个协调”,走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提升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促进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1.按照“两个协调”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园区总体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嘉南开发区和嘉东、嘉北、双泉三个分区为依托,整合现有资源,把新城、峪泉、文殊三镇全部纳入开发区范围内,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分步建设,逐步推进。抓紧开发建设嘉酒连接带中我市所辖区域,加快向东发展步伐,把312国道安远沟收费站至武警支队两侧区域建成功能完善、产业配套、活力无限的新型产业园区。按照“园区兴工、特色兴园”的原则,加强综合协调,在聚集产业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品牌企业、品牌产品方面取得新进展,促进园区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突出“一园三区”产业特色,嘉北分区重点发展围绕酒钢上游配套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化工产业、建材产业、现代物流业,建成省级冶金材料、化工、建材基地和国际物流基地;嘉东分区重点发展围绕酒钢下游深加工的不锈钢精密铸造产品、钢铁深加工产品、葡萄酒及高科技产业、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形成省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双泉分区重点发展清洁环保型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
2.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加大园区“七通一平一绿化”建设力度,全面落实鼓励园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做大做强园区工业,力争每年有10个以上有规模工业项目入园建设,到2010年,产业园区技工贸收入达到3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6%左右,就业岗位达到8 000个以上。
3.健全产业园区的管理职能,提高开发、管理、协调服务水平。赋予园区管理部门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设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引入多元化投入主体,实现园区滚动发展;加强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对现有园区整合提高、完善配套,在不断扩大规模中,着力提升园区建设、管理水平和文化品位,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使园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金土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聚集区;设立园区创业中心,建设科技孵化园,实现科技聚集项目、项目带动产业、产业催生基地的目标。
(四) 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放宽政策,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向全社会普及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培育典型,示范引导,落实全民创业工程。二是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和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业的可行办法;依法办理各类企业税收减免,扶持企业发展;非公项目只要符合条件,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争取国家、省上扶持,享受招商引资政策。三是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规范行业管理行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利,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对非公经济的产业引导。鼓励个体私营业主投资旅游商贸服务业、围绕大企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加工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高科技产业化项目,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非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建设,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五是健全非公经济的服务保障体系。为非公经济推荐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信息,协助做好项目论证、考察、技术引进工作,协调办理建设的各种手续,提供创业辅导、管理咨询、贷款担保、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建立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发挥好工商联和个体私营协会的作用,从多方面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和帮助,加大对非公经济融资的协调服务;六是提高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引导非公企业自主改革,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2010年,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5%左右。
(五) 提升旅游业牵动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突出景区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精品线路与精品景点培育、全民旅游全民办“三个重点”,把旅游业发展成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2010年,全社会旅游人数达到150万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20%。
1.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一是整合旅游资源。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长城文化旅游景区、魏晋墓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蒸汽机车博览园、航空航天博物馆,以商业操作、企业经营模式恢复滑翔旅游项目。围绕景区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及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二是理顺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三是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抓好飞机场改造工程,全力开通嘉峪关至旅游热点地区的航线、航班,解决游客进出问题;四是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成批量生产、规模经营,繁荣旅游购物市场,增加旅游购物消费。
2.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增加旅游消费。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挖掘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和魏晋文化内涵,组合嘉峪关“三日游”旅游线路。充分利用敦煌旅游品牌,以丝绸之路和长城带为主线,加强东西旅游合作,实行整体营销,重点培育嘉峪关—兰州、嘉峪关—敦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积极疏通客源渠道,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采取多种途径招徕游客,增加旅游人数,努力扩大旅游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做大做强旅游市场。
3.大力营造旅游环境,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一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适时举办大型赛事、节庆活动,打响长城文化、体育、工业、节会和休闲旅游品牌;二是大力发展会展业,实现旅游业与会展业联动发展;三是以人性化服务为核心,推进旅游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完善旅游信息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四是规范旅游市场,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管理和导游人才培养,改善旅游综合环境,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嘉峪关旅游的良好形象;五是改进导游服务,着力加强导游讲解能力、提高导游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游客在嘉峪关所有景区(点)观光消费,实现旅游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的目标。
(六) 提升商贸业辐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继续实施名品名店经销、连锁超市经销和有规模有特色专业批发“三大经销策略”,充分利用嘉峪关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设施优势和初步形成的进出口贸易优势,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数字嘉峪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5%。
1.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业。合理规划布局,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建设嘉峪关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和保税仓库,开展国际贸易、出口加工及相关的运输、中转、包装、货运代理等物流运作业务,努力把嘉峪关建成甘肃向西开放的仓储、中转和进出口物资集散地。推进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发展嘉酒区域物流中心,培育河西物流园区,发展一批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物流企业。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城市机遇,以宏丰公司、西部公司为龙头,组建跨省区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服务,建立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
2.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建成嘉华商业步行街,加快文化路商业街建设,培育文化娱乐休闲街、餐饮小吃街等“特色街”,改造富强路、镜铁路、绿化市场、人民商城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完善钢材、机动车、建材家具、小商品等区域性批发市场,改造推进专业批发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新城区合理布局商厦、便民超市和社区商业综合服务网点,满足市民购物需求;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建设和改造“农家店”。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提升的信息咨询、广告、会计审计、工程设计等中介服务业,形成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金融保险组织体系,争取设立农村合作银行,积极组建城市、区域性商业银行,争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业及信用担保公司。健全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房地产中介、房地产开发、交易等市场秩序,积极培育房屋租赁市场,进一步激活二级市场,促进存量住房的合理流动,吸引外来人口和农民进城购房置业。积极拓展物业管理覆盖面,加大物业管理力度,规范和发展物业服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进政府、企业、社会化公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着力拓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医疗、影视点播等网络增值服务,推进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发展农村、社区信息网络站,提升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水平。
(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两品一游”农业发展水平。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1.把产业园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村经济工业化。一是发挥城市和产业园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嘉北、嘉东、双泉产业分区和城市到三镇的快速通道,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订单农业和设施农业,继续扶持和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十一五”期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十个以上;三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四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态旅游、劳务转移、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等非农产业,进一步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五是加大劳务培训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劳动技能培训覆盖面达到50%以上。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力争农村55%的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农民收入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45∶55;六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每年输转农村劳动力3 000人次左右。
2.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小型灌区河道治理工程,继续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化基本农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服务体系,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民生活城市化。编制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和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用城市化标准改造农村饮水、道路、能源、通信和环境等基础设施,完善城乡路网结构,加强镇与村、村与组之间的道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快速通道。创新机制、政府引导、农民投资、典型引路,推进小康住宅建设。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扩建峪泉镇、新城镇卫生院,更新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
4.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任务。
(八) 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打造人居环境质量高地
坚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为标准,抓好以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为龙头的新市区开发建设,不断完善旧城区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经营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1.科学修订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人口向城市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目标。按照不同功能分区,编制重点地带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对村镇规划的监督管理。
2.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新市区以东湖和北干渠景观带开发为龙头,配套建设道路、绿化、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支持北京九派投资开发公司在我市投资兴业。继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新增住宅面积100万平方米。旧城区重点实施文化路拓宽改造及沿线老街区改造工程,兰新路(五一路至双洞桥)两侧建筑物改造工程,双拥路、兰新路西大桥至关城景区两侧改造工程,力争到2010年基本消除危旧平房。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建成兰新线武威南至嘉峪关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改造嘉峪关火车站;构建公路交通枢纽,建设嘉酒城市大通道,实施客货站场、环城公路、峪新公路、市区至二矿公路等项目,提高城镇主次干道水平。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改造城市供排水管网,实施城市总下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酒钢热力资源,大力推广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嘉北110变电站及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实施新市区民用煤气管网配套工程,解决迎宾路以南区域和铁路地区煤气供应。完善城市清扫保洁、公厕管理、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理机制,提高城市环卫管理水平。建设新一代气象雷达,提高防灾预警能力。完善园林绿化体系,实施公共绿地工程,重点建成北干渠景观带、大力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和图案绿化,全面实施庭院、小区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把城市周边荒漠化治理同城市绿化美化协调起来,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路网绿化为“内圈”,环城防护林为“中圈”,周边防风治沙林和农村防护林为“外圈”的生态布局。
4.加大城市经营力度。一是搞活资本运作,构建融资平台,开放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市场及养护维修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对供水、供热、公共客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贸市场、商业网点等垄断行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有形资产进行市场化经营,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将城市公用事业所有权、经营权有效剥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管理和经营。将市政、园林、环卫养护作业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标和企业承包的办法,承担养护作业任务,减少城市维护成本;三是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将社会(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突破城建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加快城市的经营开发进程,切实实现政府、社会双赢和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
5.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测绘管理工作,实施基础测绘规划,构建“数字嘉峪关”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立城市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各类工作预案,增强城市减灾、防灾、救灾能力。切实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严厉打击破坏行为,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
(九)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以建设节水型城市为目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切实抓好“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工作。积极开展污水资源化再利用,力争到2010年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90%以上。抓好“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争取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支持高载能企业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施煤气回收、热网改造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修编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培育和规范资源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支持勘查部门对北山金铜伴生矿山实施详查,争取开采、加工项目在我市落户。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支持污染企业加大治理力度,加强空气质量保护,市区主要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四、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嘉峪关
(一)加大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力度,推动科技进步
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加快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的主要动力,实施特色产业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科技人才培训等示范工程,围绕延伸产业链、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高科技项目,在不锈钢制品、核技术应用、精细化工、旅游工艺品、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研发科技含量高的系列新产品,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企业研发机构的协作,争取在嘉峪关设立分支机构,合作共建科研开发工作站、产业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二)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是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科学规划,形成比较合理的中小学布局,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改善教学设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对就学的需求,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度超前配置教育资源;二是推进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新建职教中心实训楼,开展岗位任职资格培训,抓好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四是发展高等教育,以酒钢职大和职教中心为依托,统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
(三)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保障机制。依托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小高地”,坚持用产业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设立博士科研流动工作站,大力引进急需的高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生态环保方面的高端人才;二是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等措施和办法;三是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科研人员和业务骨干到经济发达地区对口锻炼。健全和完善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急需专业人才。
(四)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推行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规范人才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就业信息网络,维护就业公平。设立就业援助基金,扶持弱势群体就业,促进人民安居乐业。
(五)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渠道和有效运营管理机制。继续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加强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优势,建立符合市情的居家养老模式。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体系,调整文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文化设施,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建设,引导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建好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雄关大剧院,建成文化影视中心二期工程、有线数字电视网改造工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拓展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市场,培育有社会影响力、有知名品牌和经济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健康有序发展。认真做好市志编纂工作。
(七)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食品卫生体系,更新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妇幼保健体系的规范化建设。继续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培育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旅游。完善体育中心配套设施,加强全民健身的场地建设、组织建设和活动建设,完善社区健身活动场所,承办省运会、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汽摩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
(八)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行业建设。依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注重社会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责任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整顿不法经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九)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制政府。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十)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继续做好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五、保障措施
(一) 坚持发展抓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拓宽项目建设新领域,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长远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实施一百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一是集中力量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作到目标明确,任务、进度、人员“三落实”,确保规划项目如期实施。二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大企业在嘉峪关多上项目;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民营企业、民间力量投资兴业的积极性,努力扶持壮大一批有影响、有带动力的民营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筛选符合国家投向的项目,继续争取国家、省上加大对我市项目的投资;按照“政府协调、银企联手、项目贷款”的模式,打造政银合作信用平台,进一步完善城投公司管理体制,新组建2~3个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作的法人实体,建立由法人负责的项目筹划、融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充分发挥财税部门的职能作用,培植税源,增加地方财政对项目建设的投入;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项目建设中利用外资比重。三是强化投资目标责任制。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终身负责制,落实好工程的投资、质量、工期“三控制”。
(二)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1.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落实出资人制度,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各类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形式。
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实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进一步落实财税改革政策,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税收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3.实施资源战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与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蒙古国、中西亚诸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提高配置、整合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支持酒钢等矿产资源型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供应链体系,大力开发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立持续、稳定、可靠的资源供应保障体系和稳固的战略联盟。
4.实施“东进西出”战略。紧紧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利用我市的土地、电力、交通和周边劳动力优势,有针对性地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资源型产业,高载能产业和食品、服装、纺织品、工艺品等产业转移项目,争取一批项目落户嘉峪关。充分发挥嘉峪关连接新疆,靠近中亚、西亚的地缘优势和便利交通条件,在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设立“窗口”,发展边贸经济,打通西出通道。积极有效地扩大招商引资,引进资本和项目,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招商活动。
(三)继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大力营造发展的思想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设立政务大厅,完善“一条龙”服务;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的企业和公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加大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实施协作共赢战略,积极推进区域联合
抓住省委着力建设以兰州为中心,以天水、嘉酒为两翼的新格局的时机,积极主动地与酒泉市、酒钢公司、四○四厂、玉门石油管理局、东风航天城等周边地区和大中企业携手合作。按照“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原则,采取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最大化。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嘉峪关、玉门、肃州、金塔“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成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本《纲要》是全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全市人民要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