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兰州模式”
日期:2016-09-18  来源:
 据甘肃日报报道 光阴荏苒,新的一年正向我们走来。回首2015年,面对新常态下新问题,省城兰州按照省委“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美城市做实民生”战略部署,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低碳城市建设,精准扶贫、“1236”扶贫攻坚行动,“3341”项目工程及招商引资,“6873”交通突破行动,全面开花,并在持续改善民生,加大外宣工作力度、打造兰州发展软实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本报特推出“兰州·精彩这一年”栏目,对兰州市2015年一些重点工作进行集中报道。

  本报记者侯若志

  雪后初霁,古城兰州,银装素裹。

  “瑞雪兆丰年,这对明年兰州市扶贫攻坚工作开了个好头呀!”望着覆盖了一层厚厚白色棉被的土地,兰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朱宗诚脸上绽开了一朵花。让朱宗诚欣喜的不仅是对明年农村工作的美好憧憬,更有对即将过去的2015年兰州市扶贫攻坚工作的甜蜜回忆。

  2015年,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兰州市预计有12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将降到2%以下,兰州市将实现整体脱贫。

  兰州市实现整体脱贫!这对总面积88%是农村,农业人口超过总人口1/3,尚拥有3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和1个插花贫困区,特别是榆中县北山、南山,永登县西北片,七里河区后山等城郊、山区还有300个贫困村的兰州市而言,这份成绩单无疑是沉甸甸的。

  摘掉贫困帽子,共奔小康富裕路。这个宏大的目标,沉淀着一份厚重的民生情怀;结合实际,创新实干催生的“兰州脱贫模式”,记忆着一段攻坚克难的历程,更留给我们许多启示。

  找出“共燃点”——催化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兰州市将此同谋划、同安排、同部署,坚持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行动同步,力求取得突破。”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说。

  在具体做法上,兰州市打出一套将目标任务、力量配置、项目资金、培训资源等深度融合的“组合拳”。

  兰州市响亮提出“每年实现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到2015年实现全市整体脱贫,从2016年起,每年建成150个左右的小康村,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面抓好省上“1+17”政策落实的同时,突出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制定完善“1+21”政策文件,明确双联行动和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

  “驻村工作队来,贫困村变化快;干群心连心,群众乐起来;山村换新颜,共筑小康梦……”兰州高新区定远镇陈家沟村村民张文斌自编自唱的这首歌谣对驻村工作队进行了赞誉。

  兰州市集中兵力打攻坚战,今年7月,在335个村建立了由双联单位干部等各方力量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1492名干部长期奔赴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顶寒风、沐冷雨、踏泥泞、翻山路……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兰州市共计有1517家单位、4.2万多名干部投入扶贫攻坚第一线。这些全天候的把他乡当故乡的“村官”成为兰州贫困山村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针对贫困村、群众发展资金缺、贷款难、门槛高等问题,兰州市坚持把双联和扶贫资金打捆预算,把涉农项目全部整合向贫困村倾斜。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由以前的年投入不足5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特别是在120个村启动了“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计划从2016年开始,每年再扩大150左右个村,力争到2020年,使“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覆盖到全市所有行政村。据统计,2015年,兰州市共发放扶贫到户贷款4.7亿元、双联惠农贷款3.4亿元、互助资金5910万元。

  “以前没技术,打工就是搬砖、干点零活,自从培训学了电焊技术,工资翻番了。”榆中县小康营乡永红村余建刚笑呵呵地称赞着劳动力培训给他带来的好处。

  兰州市着眼于“富脑袋”“启民智”,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积极整合教育、人社、农业、扶贫等行业培训资源,抓务工技能和实用技术两个培训重点,大规模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创业培训,让群众“换了脑”“增了智”,为致富“育了种”。

  盯准“发力点”——强产业转模式“穷窝窝”孵出“金蛋蛋”

  “实践证明,贫困农民要稳定脱贫致富,贫困地区要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开发式扶贫,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朱宗诚的感受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双联行动开展后,兰州市对300个贫困村进行细致分类、梯度推进,要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口袋与活脑袋并举,适时转变扶贫方式,各级双联单位帮助联系村制定帮扶计划、措施,通过扶持培育富民产业、开展技能培训、落实惠农贷款等,使群众种地有“奔头”、务工有“靠山”、收入有“来路”。

  七里河区是远近有名的“百合之乡”,全区种植面积达到5.26万亩,但每年的销路还存在一些问题。七里河区在西果园镇建起全市最大的百合收购加工集散地,40多家百合收购加工企业入驻,并建起电商平台,将新鲜的兰州百合销往全国各地。

  永登县七山乡长沟村着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致力做大做强玉米产业,目前全村8750亩耕地上,已推广种植双垄玉米5300亩,种植大接杏2200亩、文冠果2100亩。仅种植双垄玉米,人均增收1540元,走出了一条集雨、抗旱、增粮、兴牧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

  “双联开展以来,七山乡已受益各类帮扶资金1亿多元,人均达到1万余元,全乡各村种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及村容、村貌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内可实现全乡整体脱贫。”七山乡党委书记陈光华告诉记者。

  提起榆中县北山,给人的印象是“干旱、缺水、荒凉、贫困”。依靠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昔日的“穷山沟”已变成“聚宝盆”。

  榆中县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力量共同投资中药材产业发展,建立“公司建基地、合作社连农户、乡镇抓面积、农技部门抓技术、政府主导抓落实”的产业发展机制。目前已形成“合作社牵头规范种植、大户带动规模种植、群众参与分散种植”良性循环模式,建成宏鑫中药材储藏库,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8家,引进众友药业、金佑康药业等药材加工龙头企业。201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1万亩,净增4.6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将达到4万吨,产值达1.5亿元。

  榆中县甘草店镇咸水岔村成立“田园牧歌”养殖专业合作社、蔡家沟村成立“芳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七里河区西果园镇鹞子岭村村民杨如清带头成立“恒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贫困村的能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了“一社带百户、一业带多业、多业兴一村”的喜人局面。

  通过帮扶,目前,兰州市300个贫困村都不同程度、因地制宜发展了自己的支柱致富产业。榆中北山中药材、南山冷凉型蔬菜,永登西北片特色养殖等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围绕这些特色农产品,一批深加工企业正在落地,贫困山区出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好势头。

  激撞“加速点”——下猛药动真格问责“亮剑”

  为了将写在纸上的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兰州市在双联行动中,实行奖励与问责结合。兰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把每年扶贫攻坚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县区、乡镇和双联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班子年度考评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兰州市坚持“一月一明察暗访、一季度一集中督查”,突出问题导向和问题通报,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跟踪落实整改。2014年,对2个乡镇、1个市级组长单位、7个双联单位进行了问责,对2个乡镇4名主要领导予以免职;2015年,有19个双联单位、2个县区作了书面检查,问责约谈31个单位,工作约谈10个县区。48家工作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10个驻村帮扶工作队、26名队长或队员被通报。

  兰州广大乡村尚沉浸在雪后的喜悦中,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春风已吹遍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