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肃南开展“精神扶贫”工作纪实
日期:2018-06-21  来源:

“一天能挣100多元,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也有6000多的收入。除去生活费用,每月还能存一些。虽说有点苦,但我们也不能等着别人帮扶,还得自己干。”近日,在县城工地干活的肃南县大河乡西岔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文忠说。目前,像安文忠一样,肃南县许多贫困户都抛弃过去“等、靠、要”思想,在县、乡、村干部的帮助下,由过去“要我脱贫”变为主动脱贫,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

扶贫先扶志,立志先怡情。去年以来,肃南县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实施“精神扶贫工程”,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导、典型带动等方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呈现出乡村拂新风、产业成风景、人人争先进、发展日日新的良好势头。

宣讲提神“长志气”

“打赢脱贫攻坚战,智志双扶是关键。要坚持一手抓物质扶贫、一手抓精神扶贫,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帮扶,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内在动力,确保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肃南县委书记李宏伟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

于是,县、乡、村干部三级联动,深入开展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活动。充分吸纳各部门单位联村干部和乡镇干部、脱贫攻坚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等参与,组建宣讲小分队,走进各贫困村开展心理疏导、心灵关爱、爱心帮扶等宣讲活动。特别对于那些丧失信心的贫困户,宣讲团成员与他们“补感情”“拉家常”“交朋友”,讲清讲透扶贫政策利好、现场传授脱贫致富经验。各乡镇、部门单位、广大扶贫干部也结合自身职能,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政策宣讲,传达党中央及各级党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倾听农牧村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帮其疏导不良情绪,培育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年以来,县、乡、村干部采取“走访+群众会”的形式,宣讲有关扶贫政策,召开群众会1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近2万人次,增强了群众主动脱贫的动力。

道德教育“树标杆”

大河乡西岔河村是全县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今年初,村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村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书写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组织专题培训等,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同时,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不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和文明行为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公示,并督导村民进行整改。

“这半年,村上已开展卫生检查评比3次。通过评比,我们村不仅环境整洁了,村民的素质也有了明显提升。”西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安兴红说。西岔河村只是肃南县开展“精神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狠抓文化浸润,农牧村文化生活更加充实,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升。

今年,该县整合各方力量,启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陇原乡村文明行动,组织实施以文明村镇创建、“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志愿服务队、文化广场、好人榜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牧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建设,为精准扶贫补齐精神“短板”,形成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

文化惠民“暖人心”

每到傍晚时分,明花乡裕固风情苑文化广场就变得热闹起来。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妇女们三三两两摆起队形,跳起广场舞,孩子们成群结队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一起闲话家常……该乡农牧民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广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明花乡文化中心主任张雅男说:“自从有了这个文化广场,村民们都愿意来锻炼身体了。广场修建前,大家晚饭过后只在家里看看电视、打打牌打发时间。如今,广场就是村民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促进邻里和谐的福地。”

为让农牧村文化生活更加充实,该县精心打造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平台,让群众拥有更多的文化活动阵地和空间。利用县乡骨干文化队伍,吸纳农牧村文艺爱好者,开展“快乐老乡”、文化惠民演出、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以脱贫政策、脱贫致富典型事迹、移风易俗等为素材,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不仅为贫困群众送文化服务,更为群众种下了文化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