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定西市乡村振兴局赓续脱贫攻坚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 时间:2021-11-25
  • 点击:15
  • 来源: 定西日报

攻坚克难跟党走 乘势而上谱新篇

——市乡村振兴局赓续脱贫攻坚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山河日月刻初心,五载春秋写华章。近年来,市乡村振兴局(原扶贫开发办公室)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组织协调、统筹推进、抓促落实的“参谋部”,持续以打造市政府“一流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和“政治坚定、忠诚担当、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绩效显著的一流干部队伍”的“两个一流”为目标,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找准职能定位、强化责任担当,咬定目标砥砺奋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工作。

砥砺奋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系统持续健全最严的责任体系、最强的推动机制,调度最好的资源、整合最多的资金,选派最优的干部、集中最强的力量,聚焦最突出的短板、采取最硬核的举措,先后组织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化研判具体化落实动态化管理、“六查六清四提升”行动、“四巩固五促进六提升”行动、“7+9”挂牌督战等10余轮次“歼灭战役”,创新总结的“551”产业扶贫、“456”东西部扶贫协作、“三步六法”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互助资金改革等20多个经验模式在全国全省得到推广,福州与定西劳务合作等4个案例被评为“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得到各级各界充分认可。2020年底,全市84.2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围绕解决“扶持谁”的问题,把建档立卡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粒纽扣,建立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12345”精准识别程序和“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211”动态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贫困人口新识别、返贫、剔除、回退等工作,实现扶贫建档立卡由基本精准到比较精准向更加精准转变,为精准到村到户施策树立了清晰的攻坚靶向。围绕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衔接协调,建立起脱贫攻坚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精准帮扶等八大机制,在每月召开的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部署推动重点工作,推动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12个专责工作组,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副科级建制的乡镇扶贫工作站,在全市1101个贫困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为所有贫困户确定帮扶责任人;深度对接,持续拓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各级各界各方面聚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围绕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完善各级各类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制定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统筹整合各类资金,精准投入、打捆使用;建立落实一线督战、调研遍访、暗访督查和“月报告、季分析、半年小结、年度总结”制度,推动各类帮扶资源精准聚焦、整合发力。围绕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对照贫困退出验收标准,严把退出关口,并建立“三步六法”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加强对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动态监测帮扶,全面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接续奋斗,坚决守好巩固成果底线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坚持把“固成果”“守底线”作为首要前提和重中之重,以顺利推进“五大振兴”为目标,梯次推进巩固、衔接、拓展任务落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巩固上,以防止规模性区域性返贫为底线,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产业就业、“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为抓手,实行监测人口“网格化”管理, 完善发现响应、评估核查、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四步走”闭环式工作体系,有效做好预警监测、精准帮扶、风险消除“三篇文章”。年内新识别“三类户”608户2548人,对1.87万户7.3万监测对象全部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全覆盖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衔接上,持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推动将帮扶政策、资源、力量向脱贫乡村和脱贫群众倾斜。坚持四级书记抓振兴和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责任制,组建“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和12个专责工作组,构建完善了职责明晰的工作责任体系,集中开展两轮“大排查”和两轮专项督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逐人逐项补齐短板。整合投入财政衔接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等各类资金31.34亿元,用于“三保障”、稳增收等巩固脱贫成果项目。完善光伏电站运行管理机制和年度收益分配计划,分层分类推进扶贫资产摸底、登记、确权工作,创新开展关爱服务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七个一”专题行动,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深入开展,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成色更足、群众认可度更高。拓展上,投入各类衔接资金19.28亿元支持通渭、渭源、岷县3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安定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以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为契机,统筹整合各类资金7.44亿元用于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支持渭源县打造省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县,5个乡镇打造省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乡镇,22个村打造省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确定29个村为乡村建设行动市级示范村,梯次推进整县、整乡镇、整村先行先试,精心打造一批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先行示范村,为全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趟出路子、作出示范。

敢拼善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焦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追赶发展部署要求,推动全市上下以“五大振兴”为抓手,作规划、抓调度、补短板、增活力、促保障,加快“面上”任务推进和“点上”工作提升,真正体现谋在深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广“551”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构建“7+X”特色产业体系,纵向推进“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行动,统筹推进“十大”生态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工业化,用工业拉动产业,用产业带动收入,让农户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建成马铃薯、中药材、蔬菜集中连片万亩抓点示范基地31个,投入资金3.47亿元支持产业园区建设。以汇聚人才为支撑,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坚持“引、育、用、留”相结合,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802名,建立乡村服务基地20个,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00多人,选派500多名高级职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常态化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引领文明乡风民风新气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六大行动”,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719个,建成乡镇和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站点118个、“村史馆”“乡村记忆馆”50个。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富矿”,唱响“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旅游品牌,谋划储备120个总投资80多亿元的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传承等文旅项目。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因地制宜改善基础条件。统筹推进“控排、增绿、治乱”,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幅27.99%。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8.7万座,覆盖率达到39%,行政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实施“绿满陇中”行动,完成造林绿化40多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300多万株,通道绿化1800多公里。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堡垒,推动59个乡镇开展达标创建,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97个,培育选树省级标准化先进村党支部42个。完成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善于领导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骨干队伍,今年调整的县区党政正职中一半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党政班子成员中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占45.7%,乡镇党政正职中具有农业相关专业背景的占21.8%。(记者石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