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绘就“三农”事业新画卷
  • 时间:2021-12-02
  • 点击:0
  • 来源:陇南市农业农村局

——陇南市农业农村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三农”领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为目标,推动农业农村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全市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预计2021年底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210亿元,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2%以上,农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2021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78.9亿元,增速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5.5元,同比增长11.9%。主要做法是: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三农”事业更具内生动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在多个方面探索出了科学有益的发展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一是创出产业扶贫的“宕昌模式”。宕昌县针对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小散弱”的短板,探索建立了“以贫困户为基础、村‘两委’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的金字塔型产业发展体系,带贫成效明显,成为陇南产业扶贫的成功范例,受到全国关注。二是创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康县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工作机制,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350个建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三是创出金融支农的“五小产业贷”。与中国农业银行陇南市分行合作,创新推出操作简单、利息较低的“五小产业贷”惠农贷款产品,有效解决“五小产业”发展资金难题,为全省首创。

  牢树协调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布局更为合理。 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按照“念山字经、打生态牌,长短结合、大小互补,全链培育、全程扶持,双线促销、多元带贫”的思路,通过健全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基本实现“县有主导产业、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目标,形成“地下有药、树上有果、空中有蜂、林中有鸡、四季有花、村中有客”多业态融合、立体化发展格局,陇南“麻辣香甜”品牌声名远播。一是形成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扬气候多样之长、避山多地少之短,重点培育核桃、花椒、油橄榄、苹果等长效性产业,中药材、食用菌、茶叶、苗木等特色种植产业,养鸡、养蜂、养猪、养鱼等特色养殖产业。在抓好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订单辣椒、万寿菊、生态放养鸡、中蜂等“短平快”产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和小作坊等“五小产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康县阳坝镇、长坝镇、武都区马街镇实施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2021年,启动实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到2023年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增长到280亿元以上。二是构建生产组织体系。一方面,同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9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51户,市级127户,县级6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576个,家庭农场730家。引进了国药集团、甘肃琦琨药业公司、青岛利和萃取等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另一方面,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原则,鼓励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稳定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销合作关系,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农户(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生产组织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冷链保鲜贮存能力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能力达到7.3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43.5%。建成果蔬保鲜库425座,移动保鲜库32个,储藏能力累计达到25.56万吨。三是完善投入保障体系。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0亿元以上,扶持18.63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产业贷”项目389个、资金50亿元以上,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产业。发放“五小产业贷”惠农贷款,扶持3.4万群众发展“五小”产业4.96万处。2021年全市安排到县(区)衔接资金30.41亿元,其中50%的资金用于支持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四是强化产销对接体系。组建了茶叶、食用菌产业发展联合会,建成茶叶专业交易市场“陇南茶城”和中药材、蔬菜(食用菌)、草食畜、苹果等农产品产地市场59个。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逐步构建从产地到终端的市场网络,打通农产品销售堵点难点。加强东西扶贫协作,开展“陇货入青”“陇货入粤”行动,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力度,搭建起畅通全省、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五是织密风险防范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承保到户,近年来全市累计承保4958.19万亩/头/只/箱,签单保费4.18亿元,实现理赔1.97亿元,受益农户24.28万户次。2021年已完成签单保险品种39类,参保1512.69万亩(头、只、箱、袋),参保率99.61%。

  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农业经济迈向更可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生态陇南绿色崛起”的路子,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坚持“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发展导向,近三年累计推广“粮改饲”示范面积6.86万亩。统筹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集成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处理、沼气工程、有机沼肥精准施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畜禽粪污-沼气-肥料-种植业”一体化种养结合模式,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273.71万吨,利用率达到78.16%。二是推进节约型技术应用。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步伐,粮食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三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分门别类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管控,严控涉重金属行业、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等新增污染。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全市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13%,化肥施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施用总量实现负增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扎实开展撂荒耕地和大棚房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26.7万亩,修复灾毁农田72.97万亩,有力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四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粪便污水沼气发酵、堆积还田及养殖废弃物处理、秸秆过腹还田等技术,全市累计建设户用沼气15.6万座,年处理粪污废弃物131万吨。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76.9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废旧农膜与尾菜回收处理利用,创建废旧农膜回收示范县2个(礼县、武都),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2%。五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整县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3个(武都、两当、康县)。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市有效用标“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253个。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农产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达98%以上。六是加强渔业生态保护。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扎实开展境内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积极开展增殖放流,保障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陇南市渔政管理站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渔政亮剑2020”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并通报表扬,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级渔业渔政管理机构。七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紧盯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大力推进“三大革命”“六大行动”。拆除农村危房56.9万间、残垣断壁5.2万处,改造提升农村“黑房子”1万多间,陇南拆危治乱被国扶办列为人居环境改善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组织开展“三清一改”,累计创建清洁村庄2203个。康县、两当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将农村“厕所革命”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全市累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22.76万座,常住农户卫生户厕普及率达38.3%,行政村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八是发展乡村休闲农业。立足资源禀赋、自然生态、山水风光、独特民俗,推进农业与观光、休闲、康养、餐饮、民俗、娱乐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开发“乡趣”、打造“乡味”、留住“乡愁”,让乡村成为宜居宜游的最佳目的地,让休闲农业成为产业增收新的“起爆点”。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王坝镇何家庄村、岸门口镇街道村(朱家沟村)、两当县杨店镇灵官村4个村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陇南市两当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860万人次,收入22.94亿元。

  秉持开放发展理念,陇南农业融入更大“圈子”。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陇南农业拓展了“朋友圈”,打出了知名度。一是依禀赋引培农业企业。采取“外引”“内建”方式,大力引培农业企业,德青源“三窝鸡”、国药集团“三家药”、订单辣椒“一片红”等一批重要富民产业落户陇南,有力助推了农特产业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同时为当地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增收问题。二是办节会推动交流合作。节会搭台、产业唱戏,成功举办2019甘肃(陇南)茶文化旅游节暨中国茶叶市场发展高峰论坛、2021年陇南茶文化艺术节暨陇南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论坛、2020“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建设论坛、2021年第六届全国中蜂产业发展大会暨蜂产品博览会等重要节会,签约了一批农业合作项目,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事业交流合作,提升了陇南在全省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知名度。三是强推介打响品牌名气。组织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秦巴山区绿色农林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甘味”农产品展销会等节会,宣传推介陇南绿色农特产品,宣讲陇南产业扶贫故事。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市入选“甘味”农产品目录的区域公用品牌达到8个、企业商标品牌达到28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3.3%、9.3%。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土地确权颁证率达到99.1%,陇南市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受到通报表扬。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到30%以上。二是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工作思路,循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3204个村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共清查核实村集体资产84.06亿元,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46.56万人,占改革总人口数的99.83%,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64.14万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率和登记赋码完成率均达到100%。三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按照“联结农户、搭建平台、对接市场”的要求,引导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流动,推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实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实现“三变”改革全覆盖,参与“三变”改革农户累计达30.96万户,实现分红1.12亿元。四是推进农村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遵循政府引导、建管并重、村民自治、财政补助原则,以保障村级公益性设施正常运转为目的,以广大农村群众享有便利的公共服务为落脚点,扎实开展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制定出台《陇南市深入推进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实施方案》《陇南市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管理细则(试行)》,通过严格落实财政补助资金、民主选举组建理事会、建章立制加强监督管理,全市行政村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实现全覆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