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跟进”产业扶贫的“安定样本”
日期:2018-06-05  来源:

近年来,安定区立足产业支撑,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走出了围绕贫困村、贫困户的“跟进”扶贫路子,大手笔书写了“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辉煌篇章,让产业链上的利益主体各得其所,实现多赢目标。

贫困村、贫困户在哪里,脱贫攻坚的“靶子”就树向哪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跟进到哪里,项目资金就投放到哪里,扶贫效应就体现在哪里,这是安定区矢志不渝的坚守。

咬定青山不放松。安定区按照“产业到人、人对产业”的要求,从贫困户实际需求出发,宜薯则薯、宜草则草、宜菜则菜、宜药则药,不惜血本扶持,持续投入巨资倾斜,助力贫困村户脱贫。

产业扶贫助脱贫。2015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扶贫项目资金45.54亿元,全部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脱贫攻坚工作。

自2015年以来,全区财政部门每年筹资1000万元,按照“政府统一采购、龙头企业投种、农户种植、合作社回收”的方式,对投放给农户的马铃薯原种每斤补贴0.70元,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贫困户分别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回收农户种植的马铃薯,带动农户种植马铃薯种薯,增加收入。

今年,全区开展了“访千家万户、问产业需求”调查摸底活动。根据摸底需求,安排1.01亿元实施到户产业项目,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837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305.3万元。

这么庞大的资金怎么用才能彰显扶贫效应?安定区按照群众意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带动模式,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37.11万元,为137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投放马铃薯种薯1000斤,户均种植马铃薯10亩以上,解决贫困户增收难问题。同时,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带动模式,安排资金7695.52万元,为8822户养殖需求贫困户和7678户饲草种植需求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牛、基础母羊和母仔猪39993头(只),让贫困户养殖有良种、饲养有技术、销路有门路、增收有保障。

培育一个主体、扶持一家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合作社,致富一方百姓,安定区出妙招,用良法,见实效。

这两天,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恺忙忙碌碌,既要到基层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和交流自己参会的心得体会,又要组织技术员指导贫困户加强马铃薯田间管理工作。

专做种薯研发生产的凯凯公司紧紧围绕马铃薯产业,积极响应“千企帮千村”号召,通过良种工程、订单种植、科技创新、技术实训、折股量化等方式助推贫困户脱贫,带动300多户贫困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该公司依托马铃薯良种补贴资金,每年向1000多户贫困户补贴投放微型薯50万粒、原种1000吨。实施“户均十亩薯”扶贫工程,平均亩增鲜薯400公斤,亩增收400元,户均增收4000多元。特别是公司实施的“一分田”种薯工程,每年向当地500户贫困户每户免费投放马铃薯脱毒微型薯400粒,每户当年可产脱毒优质原种200-300公斤,次年可种植1-2亩马铃薯一级种,产量达到3-4吨,可为来年提供20-25亩大田马铃薯用种,形成逐年递增、层级扩繁的几何效益,在助推精准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充分肯定。

长期从事马铃薯生产加工的蓝天“福景堂”联合社也有了新举措,采取与合作社、种植大户订单种植办法,建立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为企业提供了充裕的加工原料。

该联合社探索建立了“企业+联合社+贮藏库+合作社+银行+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将上下游各环节的30个合作社、5个农机服务合作社、1.2万农户和1860户贫困户等联合在一起,形成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成功打造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蓝天模式”。

该公司通过订单保底价手段带动当地50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采取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帮扶贷”模式,与248户贫困户建立了帮带关系,每年提供分红91.76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收入3700元。今年联合社已与全区80个合作社、2000多户马铃薯种植大户建立订单合作关系,订单种植马铃薯加工专用薯6万亩,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种植马铃薯1.5万亩。

主体带动促增收,携手共奔小康路。全区已引导32家龙头企业与8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有8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2.38万户贫困户建立了帮带关系。通过“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构建起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重效应。

产业扶贫中,安定区贫困群众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马铃薯成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昔日的“救命薯”“温饱薯”,如今变成了“致富薯”,定西经验被省内外马铃薯种植大县(区)学习借鉴和可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