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拓宽脱贫致富主路
日期:2018-06-21  来源: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依托,更是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习总书记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近年来,安定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持续完善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组织走、合作组织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需求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模式,强化脱贫保障,推动特色产业成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关键主路。

一是聚焦产业到户,全面落实产业增收项目。根据贫困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策一能人”的要求,选准选优特色产业,制定了《定西市安定区特色产业三年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规模和贫困户帮扶方向。坚持“产业到人、人对产业”要求,在年初集中开展了“访千家万户、问产业需求”调查摸底活动,共摸底调查种养殖项目需求户1.75万户,建立了贫困户产业需求清单“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整合安排到户产业项目资金1.01亿元,其中安排资金1737.1万元,为1.38万户贫困户投放马铃薯良种6680.7吨,安排资金7421.9万元,为8822户贫困户按照“牛+羊”、养羊、养猪三种类型投放基础母畜39993头只,安排资金273.62万元,为7678户贫困户每户配套300-500元饲用玉米和燕麦籽种,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6.7万元实施世行贷款试点示范项目、扶持1618户贫困户进行良种羊繁育。并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带动模式,由供种(畜)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带动协议,建立马铃薯和出栏牲畜最低收购价保护机制。目前,种植类项目已全部实施结束,养殖类项目正在组织实施、预计6月底全面完成。

二是聚焦带动增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区域支柱产业作为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来抓,以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市场、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引导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按需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元带动增收,有效拓宽贫困农户的增收渠道,实现了企业做大、合作社做强、贫困户增收。目前,全区共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8家、市级30家;有农业产业化组织609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26家,与龙头企业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176个贫困村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4个,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

三是聚集示范效应,创新“扶贫产业园”建设。按照“种有棚、输有企、弱有扶”的思路,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产业园”10个,全力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围绕“种有棚”,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今年规划新建日光温室300座、钢架塑料大棚1000座,示范推广“草膜三覆盖”粮蔬两季栽培技术4000亩,新增蔬菜贮藏能力1800吨,使全区蔬菜总贮藏能力达到5万吨。目前,钢架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土建工程正在建设,已经完成蔬菜播种7万亩。围绕“输有企”,大力支持爱兰、凯凯、民祥等龙头企业,探索发展经营权转让、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新型经营模式。围绕“弱有扶”,按照“注资入企(社)、量化分红、主体经营、带动农户”的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资金折股注入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和贫困户按股比获得分红,让搬迁安置区村集体和贫困户直接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的投资者和收益人。通过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产业园”建设,让贫困户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四是聚焦科技入户,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依托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推广率。抓地膜覆盖率,通过各级财政项目配套进行地膜补贴,使贫困村马铃薯地膜覆盖率达到86%、玉米的地膜覆盖率达到100%;抓良种覆盖率,通过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使贫困村马铃薯一级种薯覆盖率达到100%;抓农业技术推广覆盖率,3—4月份对80个深度贫困村村支书、村主任、村第一书记和村帮扶队队长开展助推产业扶贫培训,全面提升了村干部政策落实水平、服务带动能力和扶贫攻坚本领。按照“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要求,重点围绕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草牧等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开展培训,提高贫困户发展富民增收产业技能。计划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00人、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目前已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