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扶贫产业” 奋力“脱贫摘帽”——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产业扶贫纪实
日期:2018-09-13  来源:

近年来,安定区鲁家沟镇按照“举绿色旗、打特色牌、走循环的路、唱产业戏、搭致富桥、圆小康梦”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盯全面脱贫的目标,牢牢把握产业扶贫的难点与关键点,通过产业扶贫“造血工程”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产业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兴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举绿色旗。鲁家沟镇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河长制、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法规,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抢抓国家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良好机遇,稳定种植面积;以草牧业发展为载体,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开展“粮改饲”;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不断提升传统蔬菜优势产区现代化种植水平,加快蔬菜产业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实现了生态优先、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绿色发展路子。依托东西扶贫协作产业园建成标准化肉羊繁育养殖基地一处、年加工能力30万吨裹包青贮生产线一个、储藏能力在2万吨以上的蔬菜冷链物流中心一个、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智能温室一个、3000平方米的科技研发楼一座,种植规模达1000亩的高标准设施蔬菜育种基地1个;建成全机械化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个,总规模达2500亩,建成标准化高原夏菜种植基地5个,总规模达5500亩。

打特色牌。在扩大原有种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大蒜、枸杞、羊肉等传统特色产业;依托易地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引进农梓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海阔种子农民专业合作社、民祥牧草有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制种、冷链物流及饲草加工等新型特色产业,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受益”的方式,积极发展合作社带动扶贫新模式,引领助推产业扶贫再上新台阶。在巩固和发展1000亩西瓜、大蒜的同时,引进定西陇源红枸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南川村建成500亩的枸杞种植基地1个;引进定西海阔种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将台村、南川村、太平村建成占地1000亩的以番茄、甜瓜、辣椒、花卉、玉米、豌豆为主的标准化制种育种基地1个。

走循环路。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垫料等废弃物,使用于马铃薯、玉米和蔬菜等的种植,不仅有助于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耕地肥力,而且能减少化学投入品施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真正做到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为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扎实基础。依托定西市安定区2017年生猪家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项目,在太平村定西太平盛大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有机肥生产线1条,建成粪污发酵池1座320立方米、有机肥堆放场1处500平方米;购置自动翻倒机1台,年设计加工能力3000吨。

唱产业戏。脱贫攻坚,产业是根,发展壮大产业,才能有效拔除穷根,鲁家沟镇围绕“提菜稳薯抓特色、兴畜扩草活劳务、培育主体促流转、转变观念换思路、光伏旅游拓宽路、二三并举增收入”的发展思路,在坚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草牧业、劳务、光伏等优质产业,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流转土地、“订单农业”、“反租倒包”等方式,努力实现“一块地生出三份金”的效益化路子,带领350多户贫困农户收租金、分股金、挣薪金,实现增收致富。先后引进带动能力强的各类经营主体49家,流转土地3.5万亩,发展订单农业2万亩。引进定西百泉马铃薯有限公司在小岔口村建成占地2000亩的旱作节水示范、全程机械化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个;引进定西昌鑫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万头肉羊繁育基地一个;引进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建成30万吨裹包青贮饲草加工基地1个,并带动全镇发展订单农业2万亩。

搭致富桥。依托扶贫项目、金融信贷等各类扶贫资金及惠农资金,通过帮扶带动和折股量化等方式,创新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新型经营主体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需求走”的“四跟进”产业发展路子按照“政府投资,集体所有、主体经营、折股分红”的模式,将福州市帮扶的1005万作为股金注入民祥牧草、农梓和海阔3家合作社,其中将724万元折股量化到东风、窎沟等12个村集体,将281万折股量化到东风、罗川等村281户建档立卡户。合作社每年向村集体分红24.26万元,向贫困户分红67.36万元,帮扶带动全镇660多户贫困户增加收入。

圆小康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事。鲁家沟镇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党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足干劲,注重“扶志”和“扶智”的结合,加大“精神扶贫”力度,逐步解决制约农民脱贫的“志”和“智”的问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能力和动力,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努力在全镇范围内营造决胜脱贫攻坚、奋力“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