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曾建立过的国家及其对甘肃历史的贡献
  • 时间:2016-04-18
  • 点击:309
  • 来源:
 

曾建立过的国家及其对甘肃历史的贡献
    一、密须与义渠国

    密须是在甘肃立国最早的民族政权。据史书记载,远在唐虞夏三代时,在今甘肃灵台县就有一个叫密须的古地,至殷商时正式建立密须国。

    殷代末年,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好几个氏族小国,其中有共国、阮国(今泾川)、彭国(今庆阳)、密须国(今灵台)。以密须国最强,修建了密须城(故城在今灵台县百里溪)。密须国经历了周成王、周康工、周昭王、周穆王四朝后,被周恭王派兵所灭。

    义渠国,也是在甘肃建国时间较早的国家。据史书记载,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西戎八国服于秦",这八国之中就有义渠国。

    义渠国在西戎八国中是最强大的,其辖地最广。建国时间也最长,达300多年。义渠国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有城邑建筑,人死后实行火葬。

    二、前秦、后秦、西秦

    前秦(公元350~394年)的建立者苻洪,氐族,略阳临渭(今秦安县东南)人。公元350年,苻洪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建都长安,辖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各一部分,以后又占据了甘肃东部。公元357年,苻坚即位。苻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汉人王猛执政,打击不守法令的豪门贵族,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的统治下,前秦"关陇清宴,百姓丰乐",苻坚先后打败了前燕、前凉、代国,大体统一了北中国。公元383年,苻坚不听劝告,发动淝水之战,失败后于公元385年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杀,至公元394年,前秦为后秦所亡。

    后秦(公元384~417年)为姚苌所建。姚苌在前秦任龙骧将军,深得苻坚重用。公元384年,他乘"淝水之战"苻坚失败之机,率领羌人独立,称万年秦王。两年后称帝,国号秦,都长安,史称后秦,辖今陕西、甘肃、河南地区。公元393年,姚苌传位予其子姚兴。姚兴大量解放奴婢。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佛教,邀龟兹僧人鸠摩罗什翻译佛经,兴建学校,推行儒学。姚兴晚年,后秦国力渐衰,至公元417年为东晋刘裕所败而亡。
西秦(公元 385~ 431年)为陇西鲜卑酋长乞伏国仁所建。公元388年,乞伏国仁死,其弟乾归继位,正式称帝,都苑川(今榆中县),史称西秦,辖今甘肃西南部。不久迁都金城,再迁都枹罕(今临夏)。乾归死后,其子炽磐继位,公元414年,西秦占领南凉。公元 428年,炽磐死,其子暮末继位,至公元 431年,西秦为夏所打败。

    三、后凉、南凉、北凉

    后凉(公元386~403年)为吕光所建。吕光,氐族,略阳(今秦安)人,"世为氐酋豪"。吕原为符秦骁骑将军,后出征西域,使西域30余国先后归附前秦。吕光从西域归来途中,正值"肥水之战"苻坚失败之时,遂乘机击败前秦凉州刺史梁熙而自立。公元386年,自称凉王,号酒泉公,因也建都始臧,故史称后凉。吕光传位其子绍,后传至吕隆,在公元403年被后秦所吞并。

    南凉(公元397~414年)为河西鲜卑族领袖秃发乌孤所建,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迁乐都。秃发乌孤建国后,对外采取东和西秦、北结北凉的政策,以图国盛。但乌孤不幸于公元399年醉酒坠马身亡。共弟利鹿孤继位,后又传位其子 檀。至公元414年为西秦所亡。

    北凉(公元401~439年)为沮渠蒙逊所建。沮渠蒙逊为卢水胡族,临松(今张掖)卢水人,博涉群史,颇有雄略。他重视文化,爱惜人才;严于法治,法不避亲;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使北凉国力很快强盛起来。在此基础上,沮渠蒙逊向四方扩张,从公元 411年东占姑臧,到公元 421年灭西凉,占有了全部河西走廊。沮渠蒙逊死后,子沮渠茂虔继位。公元439年被北魏所统一。

    四、宕昌国、邓至国

    西羌在秦时南迁到武都地区,称之为"参狼羌"。其中的一支,因聚居于宕昌城(故城在今宕昌县东南)而称宕昌羌。西晋末年,宕昌羌己经形成一个大的部落集团。当时,"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至梁勒之孙梁弥忽时,通使北魏,正式建立宕昌国政权。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辖区大约包括今临潭、岷县南部至天水西界和武都北界一带。宕昌国自弥忽至 定,共9世。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北周武帝派大将军田弘率军打败了宕昌国,改其地为宕州,兼置宕昌郡。

    邓至国亦由羌部落组成。这些羌族,因分布在白水流域,故称白水羌。据《周书》记载:"有像舒治(一作像舒彭),世为白水酋帅,自称王焉。"其疆域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辖区大致包括今蜀陇间的白水江上游南北以及岷江上游诸地。邓至国的风俗物产、服饰等与宕昌国相近。邓至国自像舒治建国,至檐桁。共 11世,约七八十年。西魏恭帝元年(公元 554年),邓至王檐桁失国奔长安。宇文泰派兵送他回邓至。当时,邓至以西诸地仍被吐谷浑占据。北周时,在邓至各地建置了郡县。

    五、杨氏仇池五国

    甘肃的西汉水和白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氐族分布的中心。这里山川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中有仇池山,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水经注》云:"仇池绝壁,峭峙险,登高望之,形若覆壶,高二十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顷,煮土为盐,因以百顷为号。"当中原战乱分裂之际,氐族酋豪杨氏先后在此建立了五个地方政权,它们是: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6~443年)、武都国(公元447~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阴平国(公元477~580年)。

    前仇池国为氐酋杨茂搜于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所建。其辖地先有武都、阴平二郡。后茂搜子难敌占梁州(今陕西汉中),难敌侄杨初又占西城(今陕西安康),遂兼有其地。至咸安元年(公元 371年),前仇池国为前秦所灭。

    后仇池国为杨定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所建。杨定初事前秦,后奔还陇右,招氐、汉民千余家自立,4年后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定后与西秦战,失败被杀。弟盛继位时,辖区仅有武都、阴平之地。不久国土又扩张,占有汉中、祁山。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后仇池国被北魏打败。

    武都国为杨文德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所建。武都国的政治中心初在白崖(今陕西勉县西北),后转移至葭芦(今甘肃武都东南)。文德死后,武都国的政权即告分裂。文德之侄元和为武都王,治白水,降魏;文德之弟僧嗣亦称武都王,治葭芦,接受刘宋封号。公元477年,武都国为魏军所亡。

    武兴国为杨文弘于公元478年所建。文弘原为武都国主之弟,降魏后第二年逃离,招民聚众于武兴(今陕西略阳)建国。武兴国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始于杨文弘开国,后传位其子杨集始,最后至杨绍先为北魏俘虏,共28年;后期以杨绍先从北魏出逃复国(公元530年)至杨避邪被魏所杀亡国(公元553年),共24年。武兴国前后立国凡52年。

    阴平国为原后仇池国主杨难当之族弟杨广香于公元477年所建。是年,魏封杨广香为阴平公、葭芦戍主。阴平国初治阴平县,后移治州。公元550年,阴平王杨法琛南下,占领黎州(今四川广元),此时为阴平国最强盛时期。法琛于永安继位后,因帮助北周益州总管王谦反对杨坚,被杨坚遣将于公元580年灭国。

    六、吐谷浑国

    吐谷浑自漠北迁徙西北后,至吐谷浑之孙叶延时(约公元319年)始建政权。六传至阿豺,"自号骠骑将军、沙州刺史……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从此,吐谷浑国进人了一个兴盛时期,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

    公元490年,伏连筹继吐谷浑王位。"内修职贡,外并戎狄,塞表之中,号为强富。准拟天朝,树置官司,称制诸国,以自夸大"。吐谷浑国达到鼎盛时期,势力扩展到了今新疆东部鄯善、且末一带。伏连筹死,子夸吕继位,始自号可汗,居伏俟城。隋代,几次发兵打败了吐谷浑,吐谷浑国始由盛转衰。至唐太宗时,由于吐谷浑侵优西北边境,诏李靖、侯君集征讨,杀其王伏允,另立诺曷钵为可汗。公元663年,吐谷浑为吐蓄所亡。

    七、甘州回鹘汗国

    西迁的3支回鹘,先后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喀喇汗王朝和甘州回鹘汗国。

    甘州回鹘自唐末建立政权,历五代至北宋,逐渐发展壮大,公元 11世纪初,进人鼎盛时期。甘州回鹘汗国政权存在近 200年,前后共传 10个可汗。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 1028年),西夏李元昊领兵攻陷甘州,甘州回鹘政权遂亡。

    甘州回鹘汗国是游牧的、分散的军事联盟。虽然在甘州设有牙帐,作为政权中心,但各地自立酋长,不相统属,分散而牧,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甘州回鹘汗国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以甥舅互称。唐、五代及宋,都有公主与甘州回鹘汗国可汗联姻,甘州回鹘也经常遣使朝贡中原王朝。甘州回鹘汗国地处中西交通的要冲,它不仅和西域各国交换频繁,而且与西方的波斯、天竺、大秦都有间接或直接的商业交往。甘州回鹘进人河西走廊后,逐渐学会了农耕,进人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其生活方式也从游牧逐渐走上定居。

    八、西夏国

    西夏为党项羌的拓跋部所建。唐初,党项首领拓拔赤辞率部归附于唐,唐封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继后,经唐末拓跋思恭,至宋初李(拓跋)继捧,基本上与中原王朝保持友好关系。
后传位至李继迁,不断扩张,使贺兰山以西、陇山内外诸族,不下数十万帐"无不帖服",并攻下灵州和西凉府,成为雄据一方的割据势力。

    公元1038年,李元昊仿汉制,自称皇帝,取名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其地因位于宋之西北,故称西夏。

    西夏官制,多与宋同。中央设置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下设16司。地方设立州郡。在军事编制上,西夏保留党项人的传统,设置12监军司。

    西夏强盛时,其"境土二万余里",全国分为22州。境内居民除党项人和汉人之外,还有吐蕃人、回鹘人、塔塔尔人等。汉人主要从事农耕。党项、回鹘、吐蕃人主要从事畜牧。西夏畜牧业相当发达,同时重视兴修水利,农业也较发达。境内产盐,手工业有铁矿开采。对外贸易兴盛,"商贩如织",并有西夏货币。
西夏文化随着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而发展。元昊创造西夏文字,其文字与契丹、女真字相仿,一字一音,共有6000多字。重视教育,设立"番学"。西夏大量吸收汉族封建文化,也使用汉字、汉语,重视儒学教育。信仰佛教,修建佛寺。

    元昊死后,西夏国势由盛转衰,国内权力斗争加剧,最后在公元 1227年为蒙古汗国所统一。西夏自元昊称帝,直至覆灭,共历10主,19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