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14
-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柳娜
10月的黄土高原,秋云低垂。平凉静宁县的乡间,目之所及却是一派蓬勃生机,一片片果林叠翠流金,青枝绿叶间,红富士正悄悄转色,有的泛起淡粉,有的晕开橙红,虽未全红透,却已个个圆硕饱满,空气里浮动着清甜果香。在2025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举办前夕,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的静宁,已提前进入“收获前的忙碌”,果农蹲在树下看果、记数据,手机里不时响起收购商打款到账的短信提示音。
李店镇薛胡村马邑堡组的胡双龙,这两天总爱往他的12亩果园里钻。58岁的他扒开枝叶仔细看果:“这些果子已经开始上色,果商上周就来看了,说果型、糖度都达标,等月底全红了直接拉走,每斤6块,定金也付了。”没等苹果全红,老胡的“增收账”已算得明明白白:1亩的秦冠赚近3万,红富士按6块算,11亩能卖30来万。他掏出手机翻出定金到账记录,笑着说:“以前总怕卖不上价,现在好园子早被抢订了!”
这样的场景,在平凉市的果园里随处可见。作为“静宁苹果”的核心产区,平凉市把苹果产业当作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从种到卖全链条发力。2024产季,全市苹果产量达254万吨,一产产值超15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果品收入7300元,比2023年的6656元增长9.7%。“静宁苹果”不仅成为全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更让平凉果农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从“种得好”到“卖得俏”,果农腰包里的“增收账”
从田间“种得好”到市场“卖得俏”,果农鼓起的腰包里,藏着平凉苹果产业最生动的致富密码。
平凉果园经营模式以“农户分散为主、主体规模并进”为主,农户分散经营面积130.54万亩,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20.38万亩。效益方面,农户分散经营亩均利润约3330元,含雇佣人工成本约2000元/亩;新型经营主体亩均利润约3000元,因为有产量优势支撑,两类模式总体效益均衡。
经营模式的活力,最终要靠品种竞争力来支撑,作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静宁苹果”正是以过硬品质奠定了市场地位。
“静宁苹果”品种以红富士为主导,占比达85%左右。该品种亩均产量1.69吨,优果率超76%,商品率达95%以上,产地采购价稳定在5.65元/斤以上,品质与效益持续领跑全国。从市场终端看,高档精品红富士地头价可达10元/公斤,常规优质红富士约8元/公斤;瑞阳、瑞雪、维纳斯黄金等市场认可度高的新品种价格更优,地头价普遍超过12元/公斤,展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好品种如何转化为好收益?灵台县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在灵台县什字镇庙头村的苹果示范园,技术员正记录“瑞阳”“瑞雪”的着色情况。“这两种新品种是去年试种的,今年采摘时,客商现场出价12元/公斤,比红富士高30%。”村干部向记者介绍:“村里23户果农跟着试种了80亩,县果办牵线和企业签了订单,瑞阳保底收购价8元/公斤,瑞雪价格更高,不用担心销路。”灵台县近年把新品种推广作为“种得好”的关键,联合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建成新品种试验基地1500亩,瑞阳、瑞雪、秦脆、维纳斯黄金等新品种种植面积已扩至6.2万亩。县果办负责人说:“今年我们提前和拼多多、盒马鲜生谈好合作,新品种线上预售订单已有5万吨,果子根本不愁卖。”
产业的提质增效,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果品龙头企业9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8家、市级67家。静宁县161家县级龙头企业是利润核心贡献主体。2024年,静宁县龙头企业经营收入达32亿元,净利润3.2亿元,出口创汇2286万美元,上缴税金2909万元。甘肃德美集团、陇原红果品公司、常津果品公司等经营收入均超亿元,利润来源涵盖果品购销、贮藏、电商、精深加工等领域。
企业发展有活力,农民增收有保障。我市通过龙头引领,构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甘肃贡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果汁生产企业。为破解“原料依赖”瓶颈,公司向上游延伸产业链,2018年建成500亩标准化苹果基地,成立源禾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联合36家合作社组建千源林果业联合社,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紧密联结机制。2021年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前苹果熟了只能等贩子来收,价低还愁销。现在合作社统一指导种植、保底收购,企业深加工后附加值翻几番,我们的果子再也不愁卖了!”朱店镇果农柳建明的话,道出了许多庄浪果农的心声。通过建设自有基地、与合作社签订长期订单,贡禾食品将分散的果农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既保障了原料品质,又稳定了收购价格。目前,企业已带动周边大庄、朱店、阳川等5个乡镇的2343户农户参与种植,其中脱贫户超1000户,126个村通过苹果产业实现增收。
全市龙头企业正以多元模式织密联农网络。在疏花疏果、套袋取袋、采摘贮运等用工量大的生产环节,企业牵头建立乡级劳务基地121处,季节性转移用工5000人以上,日工资达120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能人大户为补充,脱贫户通过土地入股、就近就业、订单种养、原材料加工、农资团购、农产品营销、农机服务、技能培训等模式深度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增收渠道越拓越宽。2024年底,仅静宁、庄浪两地龙头企业便带动4112户家庭实现就业,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升级”,产业崛起的“平凉路径”
“静宁苹果”的“逆袭”,离不开平凉市对静宁苹果产业链的系统性布局。
面对传统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波动大的痛点,平凉统筹“线上+线下”双轨发力。线下组织企业奔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东盟农交会等展会,在北上广深等20余个城市设立“静宁苹果”体验中心,把展台搭到消费终端。线上借势新媒体风口,依托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展“县长直播”“网红带货”,更培育“甘肃耀龙”“甘肃鹏鹏”等本土达人扎根果园,镜头直连消费者。2024年产季,全市苹果销量235.62万吨、销售额178.46亿元,其中线上销量37.18万吨、销售额30.25亿元,同比激增60.88%、37.69%,扭转了“丰年卖难”的历史困局。
销路通了,更要让品牌“值钱”。平凉坚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双轮驱动。陇原红果品公司与全国20余个重点城市经销商锁定长期合作,稳占大宗市场。灵台龙泉源现代农业公司另辟蹊径,主打“中秋月”“云奈”等新优品种,在上海、杭州高端商超设专柜,溢价率超30%。静宁红六福果品公司则深钻电商运营,联合平台主播开展专场直播,2024年电商渠道销售占比同比翻番。如今,外地客商见了“静宁苹果”标识便愿出高价,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180亿元,真正实现了“牌子响、利润涨”。
好品牌,源于好品质。平凉构建“专家团+技术员+果农”三级培训体系。市级专家服务团全年开展“果园流动课堂”120场次,把修剪、套袋、防病等技术送到田间。县乡技术干部包园驻点,手把手教果农科学管理,通过“田间学校”让老把式变身“新果农”。泾川县窑店镇果农刘军平感慨:“以前凭经验管园,亩均成本600元,优果率不到60%;现在跟着专家学,成本降到100元,优果率超80%,每亩多赚3000块!”目前,“静宁苹果”优果率达76%以上、商品率95%以上,技术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产业越壮大,越需要“未雨绸缪”。平凉市林草局依托新华·中国(静宁)苹果价格指数,实时监测库存、售价等20余项核心指标,通过周调度、旬报告预警风险。2024年11月,指数显示全国苹果库存偏高,立即向企业发出“降价顺销”建议,避免了果品积压。同时动态跟踪重点企业库存、线上走货速率及主销区动销趋势,确保产销同频。
从“靠天吃饭”到“看数经营”,从“卖果子”到“卖品牌”,静宁苹果的逆袭,是平凉以系统思维谋划农业产业的生动写照。当销售渠道通了、品牌价值高了、技术根基稳了、风险防控准了,小小苹果便成了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从“产业兴”到“乡村活”,振兴路上的“苹果担当”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乡村治理的同步升级。苹果的“联农带农”属性,成为密切党群关系、激发村民自治的纽带。
平凉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静宁苹果全产业链工作,健全组织强领导,创新机制强活力,注重内涵强产业,大力拓展“兴果富民·延链补链”党建品牌效应,推动党建+产业深度融合。分级组建静宁苹果产业链党委,明确委员职责分工、委员会议事规则,构建运行市、县(区)联盟党委7个、企业党支部28个,协同带动80多家链上企业合作社抱团互助发展,覆盖党员242名、从业人员3700多名,形成产业链党建联盟矩阵,把党旗插在了产业链建设第一线。
在此框架下,合作社成为联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各产业链党支部牵头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市场分析会,将分散的“单打独斗户”拧成“一股绳”。崆峒区白水镇果农李建国便是受益者之一。过去独自种果常因价低滞销,如今加入合作社,按标准种植有保底、参与分红有保障,“跟着支部干,心里有底!”这种“组织化”治理,不仅打通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通道,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真正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振兴、群众增收的生动实践。
静宁县深挖治理末梢,将“议事厅”搬到果园里,创新“苹果议事会”机制,让民生关切在果香里“落地生花”。在威戎镇智慧苹果产业园,劳作间隙的村民们拎着竹篮、擦把汗,便在果树下围坐。议题直戳生产生活痛点。“水毁生产路坑洼,农机进地难咋办?”“外地务工补贴申请要哪些材料?”村干部带着笔记本蹲在中间,边听边记,能答的当场拍板,需协调的限时反馈。村民张兴平拿着刚领的便民服务卡直感慨:“从前有问题跑断腿,现在树下坐会儿就解决。这会开到了咱心坎上,干活都更有劲儿!”
小小“苹果议事会”,架起了党群“连心桥”。从修一条路到算一笔账,从解一个难到聚一份力,静宁把治理触角延伸到产业一线,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当家人”,既疏通了生产堵点,更厚植了乡村振兴的民意根基。
“静宁苹果”的“担当”,不仅在于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价值,更在于以产业为媒,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当党建红引领产业兴、治理优,当小苹果串联起党群心、共富路,一幅“产业旺、治理活、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平凉大地徐徐展开。
10月16日,2025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即将举办,届时,全国的果商、专家、客商将汇聚平凉,看枝头硕果,谈合作共赢。而这方因苹果兴旺的土地,早已备好厚实的“家底”,标准化果园连接成片,新品种基地蓄势待发,冷链仓储联通全国,数字平台精准对接……四十余载深耕不辍,终于换得今日的盛景。
“静宁苹果”,在枝头舒展,在产业链里生长,在世界的目光中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