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1-11
- 来源:兰州晚报

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百林科医药实验室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
从一片荒滩戈壁到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兰州新区自设立以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破解发展瓶颈、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13年间,新区以“强科技”行动为战略引领,紧扣“西部创新高地”建设,让创新活力在这片热土上持续迸发,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1.打破壁垒 构建创新资源“聚合器”
科技创新,平台是关键载体。兰州新区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平台的后台数据再传捷报:平台上线仅数月,已成功促成25项新能源、环保、智能制造领域的优质科技成果与25项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3家投资机构与甘肃银行兰州新区分行累计提供金融支持超2亿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以前找技术,我们得跑遍全国高校院所,耗时又费力,还常因信息不对称错过优质成果。现在登录平台,输入技术需求关键词,系统就能自动匹配相关科研成果和专家团队,沟通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兰州新区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李军感慨道。
作为新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数字化载体,该平台以“资源整合+精准对接+全流程服务”为核心,整合了省内外20余家高校、30余家科研院所的优质科研成果、1000余条企业技术需求、5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资源及200余支科技人才团队,通过“线上智能匹配+线下专业撮合”的双重引擎,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成果难落地、需求难匹配”问题。
据平台负责人介绍,平台还为企业提供技术评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申报指导等全流程服务,截至目前,已帮助12家企业完成技术升级,推动8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带动产值增长超3亿元。
线下平台同样多点开花。13年来,新区先后建成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甘智汇”科创园、兰州大学药化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形成了“创新策源—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空间支撑体系。
“‘甘智汇’科创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标准化的中试车间和研发实验室,还帮助我们对接高校专家团队解决技术难题,申请政府专项扶持资金。”首批入驻的甘肃某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张磊表示,在园区的支持下,企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疫苗佐剂已完成临床前研究,预计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5000万元。截至目前,“甘智汇”科创园已落地兰州大学药化产业园、药化概念验证中心等重点项目,筛选具备中试和产业化条件项目30个,吸引各类科技人才200余人,成为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孵化器”。
2.激活内力 打造成果转化“加速器”
13年来,兰州新区始终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理念,主动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推动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形成了“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政府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让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以前我们在废盐综合回收利用方面遇到了技术瓶颈,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未能实现连续稳定生产,不仅影响了企业发展,还造成了环境污染。”泰邦化工负责人王健回忆道。
2023年,在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局的牵线下,泰邦化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团队达成合作,共建院士工作室,针对废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经过近一年的研发,团队成功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了废盐的高效回收利用和连续稳定生产,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环保难题,还为企业新增产值超2000万元。
类似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在兰州新区随处可见。近年来,新区通过组织开展“科创中国”绿色化工高端论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专家进企业、科技企业进高校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为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起深度沟通的桥梁。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企业已与31个“两院”院士团队、2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533项前沿性、引领性的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北京大学黄春辉院士团队与兰州新区的合作,更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2022年,在新区的积极对接下,黄春辉院士团队入驻兰州新区,注册成立睿尔思新材料科技公司,将全球领先的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技术成功落地转化。该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投产后单一产品创造产值1.5亿元,带动了新区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生物医药领域,兰州新区更是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兰州大学药化产业园与新区企业深度合作,在药化概念验证中心筛选出30个中试产业化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佛慈制药协同创新基地凭借现代中药技术突破,获评省级“优秀等次”,其研发的一款新型中药复方制剂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兰药药业与兰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合作,自主研发的马来酸阿法替尼片成为我省近几十年首个抗肿瘤新药,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3.精准赋能 筑牢创新发展“护城河”
百林科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工艺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7月,在考察了多个地区后,企业最终选择落户兰州新区,并孵化成立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
“之所以选择兰州新区,不仅是因为这里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良好的创新生态和精准的政策支持。”公司总经理王智表示,在新区“一站式”服务支持下,企业仅用6个月就建成了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基地及3000平方米的先进质量检测与研发实验室,成为甘肃省内唯一专注全品类层析填料、微载体等生物纯化与细胞培养产品研发制造的高科技企业。
近三年来,在新区各部门的协同支持下,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势头迅猛,年均销售额持续突破8000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还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基础设施配套到科技项目申报,从产学研合作对接到政策精准滴灌,兰州新区各部门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支持,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王智说。
为了让创新企业“留得住、长得大”,兰州新区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出台了涵盖科技创新、人才引育、金融支持等多个领域的“1+5”政策体系,着力破解“科技成果怎么来、不会转、不敢转、不想转、融资难、融资贵”六大机制障碍。政策明确,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贴,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扶持,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4.西部新城崛起 迈向新质生产力高地
13年砥砺前行,13年春华秋实。在良好的创新生态滋养下,兰州新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已成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兰州新区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59项,累计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240余项,其中22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80余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医用同位素、重离子装备、高端装备润滑油脂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成为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品,推动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截至目前,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8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113家,较“十四五”初分别增长1.04倍、1.96倍、13.1倍。
这些企业不仅成为新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
从建设起步到新城崛起,兰州新区的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正如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杨天岳所言:“13年来,我们始终将科技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构建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产学研协同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让每一项创新都能找到成长的沃土,每一家企业都能实现快速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紧扣‘西部创新高地’建设目标,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记者 周靖博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