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清水县:“四轮加力”“十四五”水土保持建设圆满收官
  • 时间:2025-09-18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今年,清水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工作部署,锚定目标,加压奋进,奋力推进水土保持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加力文旅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生态实践,全力保障“十四五”水土保持建设收好官。

强化治理保护,加力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效益。持续在水土流失治理产业提质增效上加力,瞄准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省市行业发展资金精准谋划项目,实施谭沟、庙山梁流域等水土保持工程3个,高标准建成淤地坝3座。坚持多渠道筹资、大口径治理,健全“大水保”格局,拼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项目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态势持续巩固,全县水土保持率达到75%以上。开展以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赋能文旅农康融合,打造宜居宜游宜业新乡村取得良好效益。建设的温泉沟小流域,乡村群众依托梯田和沟道治理工程,引入农耕体验旅游项目,参与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推动了传统农业向“农业+文旅康养”新业态转型;建设淤地坝,不仅提升区域防洪能力,而且从根本上缓解当地群众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为粮食稳产增收构筑了坚实的水源保障。通过“拦泥固沟-蓄水兴农-绿富同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绘就了一幅幅沟净、水清、岸秀、景美的山区新画卷。

强化监督监管,加力提升水土保持执法效能。进一步健全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切实强化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严格国家、省、市水土流失“两区”划分成果,加强生产建设项目选址放线管理,严格“三同时”制度,所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均要求生产建设单位择优资深单位编制,均邀请市级专家评审,均严格按审批要求准予行政许可。持续解决水土保持执法疲软难题,动真碰硬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年内开展集中巡查30次,摸排生产建设项目8个,下发执法文书10份,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个,约谈生产建设单位3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94万元。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协调发改、交通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减少“多头执法”,在提升办事效率的同时为企业减负。简化办事程序,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工作目标。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对县内12个水土保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标签,录入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随机抽查检查。依托甘肃省“互联网+监管”系统移动监管平台,规范执法过程,及时将各类监管数据归集上报,提升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健全完善司法检察与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将“强监管”与优化服务主动结合起来,强化“未批项目督查”“在建项目检查”和“验收项目核查”,辖区内省批市批项目执法监督和县批项目日常监管“双覆盖”。

强化监测分析,加力提升蓄水保土评价能力。坚持科学监测不间断,治理监督监测“三联动”。持续提升蓄水保土评价“导航”水土流失监测的“决策器”能力。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的汤浴河水土保持监测点纳入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和黄河流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技术要求开展工作。继续进行监测点改造升级和设备更新工程,逐步实现监测措施自动化。建设监测成果展示厅1处,更新监测设备1套,提升石坎梯田、石谷坊、护岸工程等具有黄河上中游典型小流域特性的水土保持示范措施11项。年内监测降雨60场次、降雨量602.2mm(其中侵蚀性降雨量426.2mm),土壤水分监测20次,径流泥沙监测12次,开展田间管理8次。推进监测点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收集预防、治理2区域5方位19个流域类型区的降雨、径流、泥沙等数据,细致进行综合分析;严格执行季报制度,布设生产建设项目取土场、弃渣场、生产生活区监测点位9个,实时监测县域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状况,持续为水土保持决策管理提供翔实科学的基础数据。

强化学术学习,加力提升水土保持科研创新水平。着力进行科研课题和科技项目攻关,探索水土保持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确定科技试验项目1个,启动科技能力建设项目2个,在《中国水土保持》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聚焦水土保持学术研究领域,系统开展水土保持科研攻关。推动“双碳”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提升水土保持加力经济发展“含绿量”;强化智慧水保信息建设,提升传播水保声音能力,开展水土保持法制宣传,实行重要规范性文件和水土保持常识宣传全覆盖,开展示范创建,构建治理、监管、监测三位一体的水土保持新格局,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展现“水保力量”。

(撰稿:李海珍  审核:田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