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深化水权改革 激活用水动能——金昌以系统改革 盘活水资源 赋能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5-11-03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近年来,金昌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省水利厅工作要求,立足全市水资源短缺实际,以“先行先试”的改革担当和“勇于破题”的攻坚精神,紧紧围绕“摸家底、建制度、明水权、搭平台、促交易、增效能”六大任务,全面盘活有限水资源,有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

算清“三本账”,为用水权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算准“储量帐”。成立了用水权改革技术工作专班,对全市地表水河川径流量、水库塘坝蓄水量,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可开采储量,以及过境水资源量和非常规水资源量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和实地勘测,比照《甘肃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和《金昌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反复分析、研判、论证、比对,科学合理确定了全市水资源储量。二是算实“使用账”。精准核算生活、生态、工业、农业等各行业取水量、用水效率、耗水量及排水量,农业上核算灌溉定额和实际灌溉面积,工业上聚焦循环利用和耗水强度,生活上核实“漏损率”和人均用水量,生态上保障城市绿化和基本生态用水,全面核实了全行业水资源静态总量和动态用量。三是算明“交易账”。在合理界定水资源家底和实际用水量基础上,算清水资源可交易量,明确交易类型、交易方式、交易流程和监管途径,为区域间、行业间、用水户间打破交易壁垒,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

打好“组合拳”,为用水权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9次专题研究并审定印发了《金昌市用水权改革实施方案》《金昌市用水权交易管理办法》《金昌市用水权收储管理办法》,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发改、住建、水务、农业农村、林草及县区政府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用水权改革工作专班,坚持每季一调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机制创新。准确把握用水权改革的核心内涵和制度框架,遵循“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一办法、规范交易”的原则,实行用水权收储、用水权交易引导、用水权交易倒逼“三大机制”,通过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措施,为用水权改革储备了交易水量,在我市西河灌区先期成功实践“农转工”水权交易2宗,打造了“确权、交易、监管”三位一体机制的示范样板。三是坚持确权优先。早在2009年我市就印发了《金昌市水权确权方案》,2010年印发了《金昌市水权转让暂行办法》,2015年探索实施了跨区域用水权交易,出资1亿元完成了景电灌区节水改造水权交易3841万立方米。2025年上半年,市县区相继制定印发了用水权改革实施方案,为用水权交易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我市按照省上统一安排部署,综合2009年水权确权方案、各取用水单位近5年用水实际及行业用水定额,起草了新一轮《金昌市初始水权确权方案》,已完成3轮意见征集,待优化完善后印发实施。四是坚持政府监管。我市已于2024年6月在金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搭建了用水权交易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水权交易互联互通。按照“市级统筹、县区主责,水务牵头、部门协同”的原则,实行交易主体、交易水量、用水户权益全过程监管。比如,我市东河灌区农业用水交易过程中,由永昌县政府主导,市县水务部门全程参与,及时将交易情况向社会进行了公布,整个交易过程公开、公正、透明。

打造“示范点”,为用水权改革推广实践经验。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依托华电集团投资的甘肃永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通过实施永昌县西河灌区高效节水调蓄水池项目,置换农业水量256.6万立方米,为全市水权交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带动全市完成水权交易案例42宗,总交易水量974.8万立方米,总交易金额11359.35万元,交易费用全部用于农业节水改造,其中“农转工”2宗,交易水量341.63万立方米,交易金额11063.48万元;灌区内20宗、交易水量376.84万立方米,交易金额142.07万元;水源置换20宗、交易水量256.33万立方米,交易金额153.8万元,实现了交易案例可复制、可推广、高效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发展金昌“2+4”产业体系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供了用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