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黄土塬上结出“幸福果”——泾川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走笔
  • 时间:2025-10-29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李文文

  金秋的泾川,南北二塬上层林尽染,连绵的果园如同一幅瑰丽的油画。采摘的果农与穿梭的运输车,共同编织着“黄土高原的甜蜜”外运的繁忙图景。

  “果品质量上去了,才能卖出好价钱。”泾川县飞云镇元朝村75岁的老果农刘存虎,手捧一颗红苹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他种植苹果20多年,今年套了4万多个果袋,苹果以每斤4.2元的价格被客商订购一空,预计收入超6万元。

  这不仅是刘存虎的“幸福账”,更是泾川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科技加持 果园焕新颜

  走进丰台镇千亩矮砧密植苹果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矮化果树与传统果园形成鲜明对比。地下反光膜泛着银光,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摘叶转果。“这么做是为了让苹果着色更均匀,卖相更好。”村民赵彩霞介绍道。

  这套标准化流程,是泾川苹果品质的“硬核保障”。

  西高寺村果农赵银贵对科技带来的变化感受更深,他的5亩矮化密植园全部采用新技术管理,“现在管理更方便,苹果品质更高,每斤能卖4元多,早被客商预订一空。”在当地,150亩“大卫嘎啦”矮化密植园今年开始挂果,因其能早上市10至15天,赢得了更高的市场溢价。

  近年来,泾川县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技术,为传统果业注入新活力。全县已完成投资5.3亿元,建成矮化密植示范园4000亩,改造低效果园3.8万亩。组建的1个县级智库和15个科技服务团队,累计培训果农1.9万人次,让越来越多果农成为“技术能手”。

  多元营销 触网卖全国

  在飞云镇“泾川云上苹果产地会客中心”,直播销售正如火如荼。主播们通过镜头向全国消费者展示刚采摘的苹果,订单不断刷新。

  “我们通过‘泾果献礼’品牌进行优选精包装,并邀请网红开展线上线下推广。”飞云镇干部吕小伟说,如今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

  丰台镇持续创新线下渠道,构建“代办员+收购商+果农”三方联动机制,已对接优质客商50余名。来自广东的客商李俊生掂着手中的苹果称赞:“这苹果个头均匀,色泽鲜亮,在南方市场特别受欢迎。”

  果农樊来锁家的“烟富8号”不仅被果商订购,还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自主销售。“现在销路更广,价格也更好了。”他高兴地说。

  目前,泾川县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实现苹果销售7万吨,真正让苹果“香飘万里”。

  链条延伸 增值路更宽

  在泾川果聚源果汁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加班生产浓缩苹果汁。“我们每天处理200多吨鲜果,产品销往全国,还出口到东南亚。”公司负责人介绍。

  在甘肃乐果源食品科技公司,新鲜苹果经过多道工序,变成了诱人的休闲食品。“今年预计收购苹果1.2万吨,实现产值3500万元。”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目前,泾川县已建成果品加工、储藏、运销等龙头企业26家,建成各类果品贮藏库4360个,贮藏能力达22万吨。这些配套设施有效延伸了苹果产业链,提升了整体效益。

  果香富民 振兴正当时

  “卖苹果的钱到账了,我打算把老房子翻修一下。”飞云镇果农刘存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他的老果园经过改造后,效益明显提升,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丰台镇南堡子村,果农何小霞正在指导工人们摘袋。她家种植了30亩果园,今年套了50万个果袋,“按照现在行情,能卖到80万元。这可是我们农民实实在在的幸福账。”

  “今年我们坚持‘老果园抓改造、挂果园抓质效、新幼园抓管理’,苹果均价稳定在4.5元,亩均收入1.3万元。”高平镇镇长景岩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管理,提升果品品质与产业效益。

  近年来,泾川县以发展现代果业为抓手,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县已完成绿色标准化果品基地认证3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认证5万亩。“泾龙”牌红富士苹果先后47次荣获国家、省市优质果品奖,三次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泾川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富原红”“菁甄金果”等子品牌体系不断完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从老果园改造到新技术推广,从品质提升到品牌塑造,泾川苹果产业正在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跨越。这颗小小的苹果,不仅甜了千家万户,更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幸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