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0-10-15
- 点击:15
- 来源:
甘政办发〔2010〕17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省工信委拟定的《甘肃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甘肃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省工信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9〕98号),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50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等政策措施,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扩大产能规模效益,促进全省工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推进目标。
1.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软件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初步形成软件服务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大提升。到2015年,全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半自动化率达到60%以上,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先进控制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骨干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业计划、计算机辅助工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重点行业中80%以上骨干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等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应用。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节能减排。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进行改造。推动节能减排检测与监控网络体系建设,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4.积极创建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在全省创建10家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10家清洁生产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10家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5家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和监控信息系统示范企业、3家煤炭行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
5.加快示范基地培育。积极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规模大、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有一定基础、“两化”融合工作中具有典型性的示范区,争取把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创建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努力把兰州、天水等市的装备制造业示范工业区,兰州白银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基地,平凉庆阳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基地,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等建设成信息化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规模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推进策略
按照地区抓特色、行业抓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思路,积极推进地区、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区域推进策略。
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城市,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做优做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经济区要重点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建成西北重要的冶金新材料、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金昌市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有色行业和精细化工行业中的应用,重点将信息化技术融合应用于金川铜镍矿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提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平(凉)庆(阳)经济区要依托能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加快走“煤、电、化、运”一体化道路,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石油化工和煤炭资源的加工增值。
天水市要利用已有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基础,在装备和电子制造业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和融合,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工艺,有效延伸产业链条。
张掖、武威、定西市要充分发挥区域内马铃薯、玉米制种、酿造原料、果蔬、中药材等特色资源优势,用信息技术提升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支柱行业推进策略。
1.石油化工行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实时、在线、连续的产品质量和成分分析,推动工艺流程仿真技术。积极采用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系统、先进控制系统等控制技术和设备,使主要石化产品生产流程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努力实现生产信息在车间内的集成。
2.冶金有色行业。充分利用自动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努力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通过利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规范业务流程,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能源行业。建设省、市、县三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信息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加强煤炭采选装备数字化,进一步提高煤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系统集成运行能力。加快信息化应用,普及二级厂(站)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稳定的电力购、输、供、配、售及服务一体化集成运行信息系统。实现电力生产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电网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
4.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石油钻采设备、数控机床、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电工电器产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水平,并向网络化制造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提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企业管理水平,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和核心竞争力。
5.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信息产业既有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电子材料、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器件、电气装备等);重点支持武威市加快发展多晶硅、碳化硅等电子材料产业;重点支持兰州动漫软件园区建设,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和动漫产业),提升软件企业服务“两化”融合的能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提升通信信息服务能力,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推进“三网”融合。
6.建材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高温条件、烧结或熔融状态下连续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提高建材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加快应用红外温控、变频调速、功率优化控制、温度曲线自控、自动码放等先进控制和执行方法。推广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窑尾烟气自动检测和脱硫系统等新型工业设备。要进一步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信息技术利用水平,玻璃制造企业要实现产品在线缺陷检测、智能化切割分选等全自动控制及炉窑自动控制。
7.医药行业。大力推动医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试药系统,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加快医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设,提高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8.轻工食品行业。重点支持啤酒、乳品、面粉加工等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生产环节、生产工艺中的信息化和控制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以信息化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
(三)企业推进策略。
引导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小型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等系统,推动建立企业应用集成。企业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重组,加快数据集成、应用集成、业务集成,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电子商务活动。
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执行者所需的应用系统;根据企业内部数据标准,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组织内部信息化逐渐通过供应链管理,协同商务、网络化服务等各种应用向外延伸,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链协作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三、实施重点工程
(一)示范园区引导工程。
发挥兰州、白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优势,依托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整合相关数字制造研发资源,构建全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兰州石化公司、白银公司等企业,建设数字石化有色示范园区,形成“两化”融合“中心带动”示范工程。
依托华煤集团、庆阳石化公司、华能平凉电厂等企业,建设煤电化工、石油化工“两化”融合示范园区;依托酒钢集团和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企业和园区,整合中核四○四有限公司、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优势资源,引进国内外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两化”融合“两翼齐飞”示范引导工程。
依托天水华天微电子公司,整合天光半导体公司、天水庆华电子公司等优势资源,建设天水华天电子产业示范园区;依托长风科技有限公司,整合兰州飞控仪器总厂、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公司等优势资源,建设国防军工产品研发设计示范园区;依托金川集团公司,整合金化集团、金泥集团和民勤红沙岗煤电化工集聚区等企业和园区优势资源,建设金武一体化循环经济“两化”融合示范园区;依托兰州铁路局、中川机场,整合省物流协会、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中心等单位优势资源,建立兰州现代物流数字化示范园区。从而形成“两化”融合“组团发展”示范引导工程。
(二)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工程。
积极实施节能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两化”融合。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硬件控制技术等,加快建设自动监控系统,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用电、用水、用煤和主要原料消耗情况、节能设备开启情况、二氧化硫排放情况、化学需氧量排放及废水废气排放情况等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指标进行实时远程自动监控。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限制或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达到节能环保。
(三)信息化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认真落实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与甘肃省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支持部分优秀试点项目和案例,组织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咨询,促进“专、精、特、优”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甘肃中小企业网站”,借鉴甘肃电信“商务领航”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IT企业与中小企业供需对接,鼓励通讯、软件等IT企业和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发布《企业信息技术典型应用解决方案(产品)推荐目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改造,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四)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工程。
依托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构建行业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行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重点推进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领域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外包”式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提升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环节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二是公共信息服务和支撑平台。重点推进超级计算、中试环境、物流服务、电子支付、信用服务、产权交易、认证检测、人才中介和人事代理等领域第三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三是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平台。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生产力服务等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咨询培训、融资担保、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
(五)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围绕“两化”融合各层面需求,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深化基础性工作。着力强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安全责任落实,深化信息安全方案审核、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二是健全完善保障体系。提高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以及病毒防控等信息安全能力。三是夯实保障技术和产业基础。切实解决IC卡安全漏洞,提高IC卡安全应用水平;加大无线宽带安全、安全芯片、无线射频安全保障、交换及隔离等信息安全相关技术产品研发力度,提升产业化程度。
(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联合省内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相关院校合作办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全省各级工信、人社、科技、教育、环保等相关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要认真学习借鉴发达省区市“两化”融合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更好地推进我省“两化”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扶持机制。
省级财政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省工信委负责建立全省“两化”融合重大项目库,省财政厅负责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两化”融合重大项目、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示范区域和示范企业建设。各市州要设立相应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关银行和各类风险投资基金、贷款担保机构要对“两化”融合重点技术改造与创新、示范工程、软件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开发与推广等项目优先给予扶持。
(二)建立评估机制。
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两化”融合评估机制,积极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提高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引导其主动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订,掌握技术和经济竞争主动权。结合各行业实际,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研究制订“两化”融合通用技术标准和关键产品标准,并积极推荐形成国家标准。定期对各地“两化”融合推进情况进行考评,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三)完善激励机制。
积极落实有关鼓励“两化”融合发展的税额抵免和资产折旧等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优先支持我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纳入信息化建设工程招投标范围。对我省自主开发,经审定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电子信息系统、产品和技术,政府在采购、补贴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应用。
(四)加强组织实施。
各市州政府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本地区推进“两化”融合实施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实施示范工程。要加强舆论宣传,对工作积极主动、信息化工作成效明显、在同行业具有借鉴带动作用的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各行业协会要及时总结本行业“两化”融合推进情况,切实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典型经验推广、“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标准规范制订、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和信息服务提供等工作,促进“两化”融合有序、有力、有效开展。电信、移动和联通等通信企业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综合信息服务优势,积极配合各地政府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在信息化咨询、“两化”融合规划、设计和系统集成应用等方面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