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4-08-25
- 点击:23
- 来源: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线,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成科学有效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使我省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先进水平。
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政府绩效考核和责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探索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四)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机构,构建覆盖城乡、规范标准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村级气象信息员全覆盖。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将防雷工程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和部门应急联络员职能作用。强化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五)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体系。继续推进“甘肃省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村村响)”建设。完善我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加强人员密集区和重点区域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
三、加强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装备保障体系建设
(六)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乡镇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全省乡镇气象监测全覆盖。建设强降水监测系统和局地警戒天气雷达系统。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交通、新能源、雷电等气象专业观测网,建设以雾、霾、沙尘和重污染天气观测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监测系统。
(七)增强气象信息网络支撑和装备保障能力。改造升级全省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实现省、市、县气象数据高速传输共享。建成省内县级气象台站基于北斗卫星通讯系统的气象应急通信系统。逐步实现气象与应急、环保、水利、农牧、国土资源、交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应急会商。探索建立社会化保障机制,建设省、市、县三级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省、市两级气象设备运行维修平台。开展市、县气象计量检定标校系统试点建设。推进市级移动气象装备保障系统建设。完善气象装备运行实时监控系统。
(八)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各地政府要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探测环境保护备案制度。各市、县气象局要进入当地规划委员会,参与城乡建设规划中涉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
四、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
(九)加强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加快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系统研发。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及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和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发展高分辨率的西北区域中尺度模式、干旱气候预测模式和沙尘暴预报模式等数值预报系统,建立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应用平台。建立各类预报产品检验评估系统。
(十)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建立和完善等级降水预报、定量降水预报、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强化高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诊断分析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发展延伸期天气预报。推进集合预报业务应用,开展精细到乡镇的短期精细化要素预报和临近预报、精细到市州的延伸期逐日预报。加强预报预测产品质量的评估检验。
五、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机制和方式。改革气象服务业务体制,健全新型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发挥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培育气象服务市场,改进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发展气象服务相关产业。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气象服务。
(十二)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我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农业产业布局,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推进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完善部门联合为农服务机制,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十三)强化专业专项气象保障服务。提升生态环境、国土资源、水利、林业、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推进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气象服务和城市高影响天气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加强旅游气象监测站网和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做好航天工程及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积极探索针对保险行业的气象服务,增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十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健全省、市、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指挥协调机制,落实人员,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实施“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和“祁连山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项目,加强省级人影作业指挥中心、飞机增雨基地和市级人影作业指挥分中心建设。加强标准化作业点建设,改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条件,提高作业指挥能力。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和防雹作业,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缓解水资源紧缺和防灾减灾服务。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和效果检验评估。高度重视人影作业安全。
(十五)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水平。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生态恢复与保护、新型城镇化及工程建设,发挥其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的保障作用。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六、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体系建设
(十六)加强气象科学关键应用技术研究。面向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和气象现代化建设需要,选择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发挥我省地学科技资源优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重点实施中国干旱气象科学试验研究项目,大力推进区域干旱气候模式、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以及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等方面的攻关研究。
(十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及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野外试验基地等科技平台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搭建高效的科研业务计算平台,提升干旱研究能力。
(十八)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建立以业务发展实际贡献为核心的气象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成果管理、经费投入、创新激励、人才交流等机制,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推进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建立成果业务准入制度,加强气象科技成果的业务试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十九)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各地政府要完善气象人才发展政策环境,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气象人才。气象部门要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科学设置岗位,全面推行基本业务岗位持证上岗制度。
(二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各地政府要按照发展气象事业的要求,将气象干部纳入干部培训计划,支持气象领军人才进入“领军人才工程”,将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加强气象创新团队培育,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
七、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各级气象现代化议事协调机构,协调解决气象现代化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考核检查。
(二十二)加强依法行政和监督管理。加快推进地方性气象法制建设,健全气象制度体系。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气象行政审批制度程序,完善并联审批机制。加快标准化工作进程,提高气象标准在科研业务工作中的应用率。加强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预报预警发布、气象服务市场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二十三)加强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承接中央、地方气象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
甘肃省人民政府
201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