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10-10
- 来源: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
2024年上半年甘肃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对策建议
省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2024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议安排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为抓手,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在一季度“开门红”的基础上,顺利实现“双过半”,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上半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标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宏观政策和专项部署,制定实施高质量发展“六场战役”行动方案和58条政策措施,召开市州经济运行专题调度会,开展全省政府工作“1+6+10”综合督查,传导责任压力,督促任务落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争先进位、质效兼优、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交出了一份表现亮眼的“期中答卷”。
(一)主要指标争先进位,增长速度居于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903亿元、同比增长5.8%,连续8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比全国(5%)高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位次比一季度前移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5%,比全国(3.5%)高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位次与一季度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2%,比全国(5.8%)高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位次比一季度前移1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9%,居全国第19位,位次比一季度前移2位。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全国(6%)高5.6个百分点,连续2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3位,主要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增势强劲,有色、煤炭、石化行业分别增长27.3%、17.4%和7.2%,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省属企业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2.6%;金川铜贵、长庆油田、金川百德金贵金属、白银有色、兰州石化5家重点企业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长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5元、同比增长6.3%,比全国(5.4%)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位次比一季度前移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64元、增长4.7%,比全国(4.6%)高0.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57元、增长7.8%,比全国(6.8%)高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位次比一季度前移22位。
图1 2018—2024年甘肃省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图2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增长动能更加强劲。先行指标支撑较好。上半年,全省发电量同比增长11.6%,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9%,工业用电量增长8.1%;铁路、公路、航空客运量分别增长20.7%、15%和11%,铁路、公路、航空货运量分别增长26.6%、0.7%和29.2%;物流业景气指数61.5%,高于全国(51.6%)近1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8%,比全国(-2.8%)高5.6个百分点。争取中央下达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3058.2亿元、同口径增长4.7%。在财政部拟压减高风险省份专项债券限额50%的背景下,积极争取下达我省606亿元,达到上年713亿元的85%,在12个化债重点省份中位居前列。企业利润由负转正。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2.8%,比1—4月提高24.3个百分点,增速自2023年以来首次转正。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营业收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分别增长27.7%、50.1%和10.3%,实现利润104.2亿元、增长7.4%。招商引资再创佳绩。省市县三级“走出去”招商1041次、“请进来”对接1696次,实施新建、续建省外招商引资项目3706个,到位资金4303.8亿元、同比增长69.7%。第30届兰洽会成果丰硕,签约项目数量、金额分别增长13.1%和7.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196个、金额3917.1亿元,“三个500强”企业项目86个、金额1131.5亿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快速推进,“甘快办”可办理事项较去年增长41.7%,政务服务全程网办率由上年的98%提升到100%,“陇商通”按时办结率由95%提升到99.9%,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开排名进入全国前10。企业主体稳步增加,上半年新设立企业4.1万户、日均225户;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418户、累计达3042户;新认定科技创新型企业29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4户。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加快建设,及时出台优化调整工商业等用户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521万千瓦、累计达570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62.2%、居全国第2位,新能源发电量增长24.9%。陇电入鲁工程建设提速,陇电入浙工程正式核准。8个抽水蓄能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引进新能源配套产业项目130多个,完成投资超300亿元。新动能加速成长。强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行动”,争取国家科研项目资金同比增长43.8%,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27亿元、同比增长27.1%。巨化硅氟新材料、索通高端负极材料、中国生物西北(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快速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建设,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累计引进数字经济企业180余家,算力规模达到1.2万P。全省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3%、7.6%。
(三)投资消费回升向好,三驾马车同向发力。投资稳步有力回升。受化债政策、项目提级论证、国家项目资金下达进度较往年滞后等多重因素影响,政府投资整体趋紧,加之市场预期不稳、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今年4月份开始高位下跌。面对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加压加力推动项目建设大提速,各级各方面挖潜力、拓增量、强调度,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谋划上报项目1495个,国家初步反馈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41.3亿元,300个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84.5亿元、占年度投资的51.7%。经过艰苦努力,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比1—5月提高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9位,位次比1—5月前移2位;投资增速高于12个化债重点省份平均水平(1.3%)1.7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增速达22.2%,连续41个月保持在20%以上,拉动全省投资增长7.4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实施以来,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7.8亿元、核准设备更新项目148个,居西北五省区第1,带动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55%。消费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制定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废旧产品回收利用实施方案,出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举办消费品以旧换新促销活动220余场,汽车以旧换新268辆,家电销售12.7万余台、回收5.4万余台,以旧换新直接带动消费超3.6亿元。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8%,增速比1—5月提高0.4个百分点,比全国(3.7%)高0.1个百分点。抢抓天水麻辣烫爆火机遇,策划推出700余场文旅促销活动,打造敦煌“万人星空演唱会”等特色IP,成功举办兰州马拉松、伏羲大典等重大活动,赴国外开展旅游专题推介,推动文旅市场提前进入旺季。全省接待游客2亿人次,旅游花费1320亿元,分别增长27%和35%。外贸进出口呈现新亮点。强化外贸企业内培外引力度,新增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72家,首列汽车出口中欧班列成功开行,兰州新区综保区完成二手车首单出口。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14.7%,农产品、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有机化学品出口分别增长23%、130.2%和23.2%,带动全省进出口总额由1—5月-9.3%回升至1—6月-2.9%,降幅收窄6.4个百分点。
图3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图4 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累计增速
(四)灾后重建进展顺利,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快速推进。加快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和8个专项规划,纳入规划清单的273个项目开工194项、完工50项,累计完成投资55.6亿元,其中增发国债资金支持的164个项目全部开工。14个居民集中安置点、17所新建学校全部封顶。185所学校维修加固项目全部完成。医疗卫生、养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和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产业类项目加快推进,部分牛羊产业设施投入使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高效落实“一键报贫”机制,加大产业、就业扶持力度,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57.6%。东部协作省市援助资金32亿元,新增落地企业168家。东部省市和中央单位消费帮扶34.9亿元。我省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中连续3年被评为A等次,累计获得奖励资金10.1亿元。10件为民实事加快推进。在过“紧日子”的同时,坚持加大民生投入,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7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11类民生支出1955.1亿元、占比80.2%。开工建设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343个,建成农村水利惠民工程416个。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强县中增学位建宿舍扩食堂”项目全面开工。“两癌”免费检查、资助困难家庭子女入学等为民实事正在快速推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扎实开展“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城镇新增就业19.9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6.6%。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2%的较低水平。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17.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3.5%,创劳务收入934亿元。社会事业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首考顺利完成。3所专科院校转设为本科高校,同期转设量居全国第1。4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68个县实现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全覆盖。兰州、天水市列入全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平凉、天水市列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地区。兜底保障更加坚实。“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深入实施,各级干部帮办实事12.4万件、资助资金3258.6万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89.7万人,特困供养对象10.4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加大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
(五)安全基础巩固夯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形势平稳向好。深入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扎实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8万余起。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驻点包抓“百日行动”,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30.4%、16.1%、45.3%、52.1%。粮食安全基础巩固。上半年,争取各类农业项目资金358.9亿元、同比增长9%,建设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1750万亩、标准化养殖场210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80.8万亩、省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3.8万亩,带动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0.9%,连续6个月保持在20%以上。安排52.4亿元支持粮食生产,夏粮产量增长0.8%。落实地方储备粮284.4万吨、储备油4.3万吨,分别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45.8%、113.2%。能源保障安全可靠。传统能源产能加速释放,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423.7万吨、同比增长16.1%,增速居全国第1;原油产量641.3万吨、增长10.2%,增速创近4年新高,单月原油产量达125.7万吨、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3.5亿立方米。常乐电厂、张掖电厂等内用煤电项目加快建设。电厂存煤平均天数达到40天,能够有效保障迎峰度夏。重点领域风险有序化解。全省“1+10”化险方案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到期政府债券本金、应付利息均按时足额偿还。银行业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降”,融资平台数量和债务规模持续压降,92个保交楼项目全部交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综合治理168.4万亩,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锁边415.8万亩,国土绿化689.9万亩。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4918个。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优良天数比率83.4%,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4.6%,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三产业增长压力较大。金融业增长仍较乏力。上半年,受投资消费预期较弱、银行净息差收窄等影响,金融业指标短期内增长较为乏力;用于核算货币金融服务的当期金融机构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降幅虽比一季度有所收窄,但仍下降6.5%,是影响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因素。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尽管一些市州商品房销售实现了正增长,但兰州、天水市等大部分市州短时间内难以从下降态势中走出。上半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降幅较一季度扩大3.9个百分点;商品房去化周期为26个月,仍超过12—18个月的合理区间。非营利性服务业稳定增长仍有难度。上半年,在各方努力下,第三产业中占比较大的非营利性服务业保持了稳定增长,从目前看下半年无新的增长支撑,非营利性服务业持续增长困难较大。
(二)投资持续回升仍面临较大挑战。重点行业增长支撑不足。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0.7%,下拉全省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主要是交通领域投资下降17.1%,其中道路、航空运输业投资均出现两位数下降,随着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收尾或完工,新的大项目接续不足;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5%,连续21个月处于下降区间。重点市州投资回升困难。投资体量占全省投资比重达40%的兰州、酒泉、天水3市,缺乏有体量、有质量的投资项目,“大块头”难以发挥“大作用”。此外,受限于化债影响,今年全省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仅为423亿元,较上年减少231亿元;财政性资金投资带动能力由化债前的1:2以上降至1:1.2左右。
(三)工业高增长基础仍不牢固。部分行业增长难度大。受市场需求低迷、资金链紧张等影响,6月份全省有生产活动的39个行业大类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16个行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下降面达41%,与房地产相关联的水泥、钢材产量分别下降10.5%、4.7%。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受市场需求萎缩、应收账款回款慢、高融资成本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压力。1—5月,规上工业小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4%。
(四)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需要引起关注。上半年,除中药材、猪肉价格上涨外,牛羊肉价格同比分别下跌18.6%和14.9%,蔬菜均价同比下跌14.3%,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三农”的影响需要引起警惕。
三、下半年经济发展主要对策建议
下半年是决胜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期,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既定部署,千方百计稳增长,接续发力扩内需,靶向施策激活力,高效统筹保安全,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一)铆足干劲抓项目扩投资。精准调度抓项目。坚持将周调度提级到日调度、将对市州调度下沉到对县调度、将项目调度从对亿元以上项目调度深化到对500万元以上项目调度,紧盯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资金支付率等关键指标,推动新建项目开工、在建项目加速,特别是加快推进平庆铁路、兰合铁路、景电二期提质增效、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和正宁、灵台、金昌、武威4个配套外送电厂等续建重大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助力投资持续回升。聚焦重点抓项目。抢抓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陆续到位的有利时机,盯紧一批资金有来源、要素有保障、前期已完成的重大项目,组织开展下半年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一批新能源、交通、水利领域重大项目,争取陇电入浙、兰张三四线铁路武张段、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尽快开工,陇电入川工程年底核准,形成新的投资增量。提振信心抓项目。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有效路径,力争年内开工景礼高速景泰至靖远段、嘉峪关至若羌高速嘉峪关至阿克塞段等4个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主动向金融机构推送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与资金安排等信息,推荐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简化银行融资周期和流程,助力重大项目建设。深度谋划抓项目。聚焦“两重”“两新”投向领域,加大项目谋划和“跑部进京”对接力度。建立提级论证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调度机制,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财政性资金,综合考虑国家补助比重、投向侧重等因素,精准谋划项目,力争发挥财政性资金最大效益。
(二)全力以赴促消费稳外贸。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充分利用“金九银十”“双11”等时间节点,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专题促消费活动,积极推进汽车、家电、家装以旧换新和新能源汽车下乡。多措并举扩大文旅消费。做好暑期等旅游旺季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研学游、避暑游等特色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抢抓144小时入境游免签政策机遇,争取加密国际航线班次,吸引外国游客来“甘”旅游。积极拓展外贸增量。巩固集成电路、石墨电极等机电产品竞争优势,提升风电整机、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和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份额。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秋季广交会等展会,扩大外贸规模。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培育认定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生态农业等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用好国际班列物流支持政策,深化陆港海港合作,推动国际货运班列扩量提质。
(三)持续加力优环境抓招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组织开展“厅局长走流程”“一把手抓营商”系列活动,打造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营商环境创新引领示范区。优化完善评价体系,组织开展2024年度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全面纳入政府服务中心,确保年底事项规范进驻率达到100%。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价格形成和交易机制,推进数据要素合规流通和交易。加力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办好文博会等主场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再签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选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攻坚,安排专班盯办衔接服务,推动签约项目及早落地建设。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四)扎实有力抓“三农”促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用好“一键报贫”机制,落实落细产业、就业帮扶政策。举办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现场推进会、第六届“津陇共振兴”活动。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培提升行动,实施预制菜“双十双百”工程,力争六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900亿元以上。积极推广“两年三茬”复种模式,抓好秋粮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确保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加大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加强与东部协作省市、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友邻城市互通产销信息,帮助农民畅通销路。加大“甘味”品牌推介力度,在天津、山东等地开展“甘味”宣传推介,在新加坡、韩国举办展示推介活动,推动更多“甘味”产品走出去。
(五)深挖潜力强工业提质效。夯实工业基本盘。围绕60户重点企业强化跟踪调度,确保原油加工量、卷烟、钢材、有色金属产量等核心指标按期完成,力争下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增长9%以上。推动延伸贵金属产业链,开展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确保黄金年产量110吨左右、白银年产量1450吨左右,为工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保持工业投资强势增长。加快巨化硅氟新材料、金川集团40万吨智能铜电解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310项“三化”项目完成投资225亿元,1121个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1866亿元。狠抓新兴产业培育。编制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制定提升工信领域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链。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推动数据中心、算力调度、数据流通项目实施,建设30家以上5G全连接工厂、30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个智能制造场景。大力推进设备更新。逐市州、逐行业、逐领域、逐企业梳理“设备需换”“以旧换新”等清单,常态化推进“政银企保”对接合作,支持列入工信部148个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争取后续更多项目入围国家盘子。梯度培育中小企业。加强企业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确保100余户新入库企业按期入库,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户以上。
(六)多措并举稳三产强支撑。强化服务业运行调度。健全服务业运行分析调度机制,有针对性地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加大对服务业和商贸企业入规上限培育力度,促进批零住餐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稳步向好,合力扭转服务业低位运行局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深化拓展“金融企业甘肃行”系列活动成果,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化”改造、大规模设备更新以及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创新金融招商模式,扩大“险资入甘”规模。加强存贷款利率管理,督促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负债成本。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白名单”申贷绿色通道,推动续建项目尽快达到“白名单”条件,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稳定房地产投资。通过发放购房券、购房补贴、契税补贴、推行房票安置、举办房交会等方式,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需求。
(七)用情用力办实事惠民生。按期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9月1日前完成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维修加固任务,10月1日前集中安置群众搬进新居。促进居民就业增收。统筹实施稳岗扩就业政策,全力保障重点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奖励性补贴、艰苦边远津贴等增资政策落实。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省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争取批复甘肃高等研究院。争取兰州市列为全国第二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深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保质保量完成10件为民实事,兜牢民生底线。
(八)毫不松懈防风险守底线。抓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大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隐患排查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雨情汛情预警预报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全力做好抗旱、防汛等应急准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大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兜牢“三保”底线。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推动高风险地区风险降级、有序退出。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推进融资平台化债取得新进展。提高能源安全供给水平。支持能源企业增储上产,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进酒泉玉门、白银平川2个100万吨煤炭储备项目建设。加强煤炭产量日调度,确保电厂存煤天数保持在40天左右,扎实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工作。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加快推进“三北”工程项目建设,谋划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打好秋冬季大气、城市黑臭水体、农村污染治理等攻坚战,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课题组:
柴丽萍:省经济研究院院长
张 帆:省经济研究院宏观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马红祥:省经济研究院宏观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李 丹:省经济研究院宏观室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