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3-04-24
- 来源:
????为抓住春耕有利时机,扎实推进各项帮扶任务,确保今年双联工作开好头、起好步,3月21至31日,部机关双联行动第七工作组深入舟曲县拱坝乡,开展了为期10天的蹲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做法
????1、创办农民夜校,广泛发动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让贫困群众真正动起来,这是搞好双联工作的活力和关键所在。这些年农村分散经营,农民之间非常松散,一些集体活动达不成共识,也很难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创办农民夜校这种形式,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既让他们学到了知识,也便于彼此交流,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不失为新形势下宣传组织农民的好途径。现在乡上的农民夜校和各村的分校都建立起来了,活动也比较活跃。围绕班子建设、大棚蔬菜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养猪、花椒树修剪、农产品运销、美化环境等,夜校先后举办了8期培训班,有436名农民踊跃报名参加了学习。通过不间断的培训,发动组织了农民,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首批组织的20名农民外出学习,村民报名踊跃,仅拱坝村报名人数达36名。
????2、实施“三联并进”,培育主导产业。针对部机关所帮扶的4个村封闭落后和生产力低下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开门搞双联”,即联乡联村联户,就是把外面先进的理念、技术、经验引进来,直接进行“嫁接”,来提高帮扶的质量和效率。在总结和曹石村结对经验的基础上,又和相邻的武都区两水镇结成了“友好乡”,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帮助拱坝乡搞发展。在种植方面,采取“花椒请进来,大棚送出去”的方法,聘请武都区果蔬中心和花椒中心的3名技术专家作为拱坝乡的顾问,现场示范授课,让农民面对面地学,手把手地教。同时,确定60名素质较好的年轻农民作为乡上的农业技术员进行重点培养,把他们率先培养成带头人。3月26日,我们请武都两水镇10名种植“土专家”,来拱坝乡现场讲解示范,和30户农民结成了对子。3月28日,又从拱坝、坎坎两村精心选拔的20名年轻农民送到了两水镇进行为期10天的封闭学习。在养殖方面,充分发挥坎坎村农民养猪的传统和养殖大户的先进经验,成立了坎坎村养殖协会,使规模养殖户发展到了23户,一次性养猪353头,比去年提高了13倍。
????3、培育骨干队伍,开展“全民共建”。双联行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活动,需要从根本上激发活力,形成共振。从部机关所帮扶的4个村情况来看,班子都比较弱,特别是坎坎村更差,根本无法适应双联工作要求。为了让群众更广泛地认识双联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群众潜在的活力,设立了“卫生日”、“文化月”和“村级组织基础建设年”,以此为载体组建了“老人咨询团”,“女子先锋队”,“卫生执行队”,开展“红领巾行动”。三支队伍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卫生,房前屋后要干净;抓生产,农忙时节要吃紧;抓调皮人,扶正去病。”这样就把老人、妇女、儿童的作用发挥出来,使双联变成了一个全民行动。针对村上存在的一些人不孝敬父母、打老婆、好吃懒做、赌博、偷种大烟等不良行为,梳理了一批重点户首先进行整治,社会影响很大,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3月28日,在坎坎村先行组织了“三支队伍”隆重的授旗仪式,整个村上都轰动了。3月29日,开展了第一个“卫生日”活动,由村“卫生执行队”打先锋,各骨干队伍配合,组织全乡干部、学生和群众齐上阵,一天打扫垃圾16吨,使脏了几十年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换来了群众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几点启示
????通过实地调研和组织开展工作,我们深感双联工作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难事。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做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要谋全局。对拱坝乡扶贫要立足实际,研究提出完整的思路,设定总目标,找准切入点,画出路线图。对双联行动要立足长远来谋划,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粗放进入到精细,做到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合理安排,有序推进。
????二要抓根本。双联的服务对象是群众,依靠对象也是群众,把他们宣传起来、发动起来、组织起来,让他们唱主角,主动投入到扶贫自救中去,这是实现双联任务的根本保证。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把建设班子和发动群众作为主要任务牢牢抓在手上。要围绕脱贫致富这一目标来设计班子,来选好人,依靠他们自身力量来带动群众,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引擎。
????三要解“疙瘩”。贫困村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因很复杂,任务很繁重,问题也非常多,要脱贫难度很大,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还要下决心从基础做起。要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梳理,一个一个来分析原因,一样一样来“解剖麻雀”,一件一件来破解难题,用爱心和耐心来指导行动,把工作抓细抓实,使我们能够想一件事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一点建议
????从拱坝乡帮扶的4个村培育主导产业来看,种蔬菜大棚是一条合适的路子,目前已建立了107座大棚。但就大棚的效果来看,非常低下,农民不会种,加上懒,实际上都成了“野大棚”,一万元的大棚产出来的东西仅比小麦和油菜稍微好一点,相当于拿着金饭碗喝凉水。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农民认识上不去,耕作技术低,没商品意识;另一方面是乡上思路还有点偏离,指导不到位。光想着铺摊子,不研究实际价值,把好东西给浪费了。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搞大棚的经验来看,统一流转农民土地,搞联片设计经营,是最基本的路子,也是成熟的经验。这样便于管理,也有利于互相学习借鉴和共同推进。而拱坝乡的大棚还是东一座西一座零零散散,缺乏基本的联动性。我们考虑,下一步发展大棚,一定要有明确的思路,把实际的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一方面是流转农民的土地,搞集约化连片经营,奖励给有能力的农民种。另一方面是要吸取拱坝农民认识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的教训,从外面专门引进人才实地操作,用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作引领,来支撑大棚发展。我们建议,创建省委组织部“双联”工作实验基地,从武都区引进种植大户,作为“桥头堡”,来示范带动,让农民亲眼看、亲手学,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提升整个大棚的经济含量。
????(作者:王春林 甘肃省委组织部)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