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金昌市永昌县南坝乡何家湾村精准扶贫二三事
  • 时间:2016-08-30
  • 来源:

  何家湾村,地处永昌县南坝乡的最东边,省级贫困村。

  大山脚下,村民世代依山而居,这里干旱少雨、资源匮乏、产业落后,向前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贫困,成了压在村民心头的另一座大山。

  自去年起,由市县乡三级干部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村子,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用最直接的方式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贫,水泥路、小康房、养殖小区、健身广场都建起来了,村里村外焕然一新。

  初春时节,踏着积雪,我们走进何家湾村,来看看这里的新变化。

  驻村干部挂图作战

  “姓名:王大禄”

  “致贫原因:户主四级肢体残疾,腰部做过手术,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帮扶措施:协调贷款扩大养殖规模;提供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查清病情并提出治疗措施。”

  在何家湾村精准扶贫作战室,一张“精准扶贫挂图作战表”显得格外醒目。“作战表”清晰地列出全村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帮扶责任人和责任单位。

  2015年7月,5名从市、县、乡三级抽调的干部来到了村里。村里人发现,这次来的干部有点不一样,他们不只是问点情况,做点记录,而是一来就住进村子不走了。

  工作队简单安顿好生活之后,便立马投入到工作中,一门心思蹲点扶贫。入户调研、宣传政策、了解户情、信息采集,看到最穷有多穷,摸清最难有多难。农忙高峰时,就利用中午和晚上到贫困户家中聊聊家常,农户的意愿了解清楚了,和农户的关系也拉近了。

  很快,何家湾村整村推进的富民项目和“一户一策”的脱贫计划确定下来,开展医疗服务、发展日光温室、推进舍饲养殖、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实施技能培训作为五大扶贫任务提上日程,挂图作战,挂账销号,集中攻坚。

  在一次入户时,工作队了解到村三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大禄身患四级残疾,生活本就困难,可他8岁的儿子王宝玉又因眼睛疾病不得已休学在家。工作队马上联系了省城兰州的眼科医院,协调解决了4000元治疗费用,并向包抓县级领导汇报,为其解决了赴兰州看病的交通及住宿费用。一个月前,王宝玉手术成功视力恢复正常,下学期将重返校园。

  经过驻村帮扶工作队挨家挨户多次摸排走访,梳理出了因病因学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15户农户,为每户协调争取到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搬迁扶贫挪出穷窝

  平整的水泥路,崭新的垃圾箱,红瓦白墙的小康房……走在村子里的小道上,何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蔡文孟边走边说,喜悦溢于言表,“以前这里是荒滩,啥都没有。”

  村一社46岁的王文成,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走进他的家,三室一厅的房屋宽敞明亮,沙发、彩电、冰箱、淋浴器一应俱全。可说起以前的生活条件,王文成摆摆手,指着村子对面的大山说,“以前的土房子建在山脚下,一下大雨就遭殃,早就破烂不堪了。”

  整合式推进,是何家湾村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2014年,在包抓市级领导的督办下,乡上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双联资金、危旧房改造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实施旧房搬迁项目,在地势平坦的村集体荒滩上修建集中居住点。年前,52套小康房已经先期建成,前宅连着后院,户户配套一栋380平方米的羊舍,村一、二社52户村民正在陆续搬迁入住。

  王文成自己患有心脏病,妻子有风湿病,夫妻俩的治疗费用不少。他常年在外打点零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穷酸日子过得久了,让他总觉得在村里人面前有点抬不起头来。村里头开始建房时,他立马回来到工地上打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搬家那段时间,工作队时常来他家里看看,问问他还有啥需要帮忙的。一来二去,大家很快熟悉了。

  同行采访的驻村干部问他,“这新房子住着满意不?”王文成咧嘴一笑:“咋不满意呢,这房子跟城里人的不相上下,忙完农活还能洗个热水澡,人也活得有精神了。出门拐个弯就是我弟王文平的房子,他最近忙着搞装修呢!”

  扶持产业聚起心气

  去年夏天的时候,村三社魏雪莲的家里又添了4只基础母羊,在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她顺利地贷了8万元的扶贫贷款。虽说是个小产业,但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来说,魏雪莲还是心怀感激——如今,她家的羊只存栏数已达100多只,2015年养羊收入超过1万元,当年实现脱贫。魏雪莲逢人便说:“要不是这些干部给我找到致富路子,我家的穷日子还不知啥时是个头。”

  村里有人想养羊,干部就提供技术和销路;有人想种大棚,干部就请专业人员进村培训……驻村干部还联系帮扶单位扶持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建成集中养殖小区1个,新建养殖暖棚52座,为63户农户发放基础母羊250只,养羊50只以上的农户达28户,全村养羊存栏数达5000多只。发展制种玉米1100多亩,食葵200多亩。同时加大了农民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向外输转富余劳动力……村子逐步走上多渠道增收路。

  “村子脱贫致富得靠好产业,但最不能缺的是心气儿、精气神。”驻村工作队在注重物质扶贫的同时,切实加大精神扶贫力度,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小康房的院墙上一溜地贴满了村里人的好人好事,大门口悬挂着“二十四孝”和“二十四节气”图板;服务中心楼内,道德讲堂和文化活动室桌椅全部配齐,新书架和图书也搬进了农家书屋。

  离开村子的时候已是傍晚,村道上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一些村民散步到健身广场、活动室里健身休闲。70岁高龄的何家湾村一社村民陈祥祯高兴地对记者说:“想不到政府精准扶贫的力度这么大,这是几十年来村子变化最大的一年。”

  村党支部书记蔡文孟介绍,在各级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精准扶贫的阶段性目标已顺利完成,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8525元,比上年净增913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5611元,超过增收计划; 2015年计划脱贫的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当年脱贫。(记者 蔡敏 实习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