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六盘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等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面大,2011年底全县2300元以下扶贫对象有14.39万人,贫困面达44.48%。
2012年之前,渭源县部分村庄基础施舍条件不健全,饮水安全、农电设施、产业发展、孩子上学、贷款融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村民们吃的水是旱井里面的水,村子里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的泥泞道路,要是天一下雨所有的事情都很难开展,住的房子也是泥瓦房,要是遇到天阴下雨,有的房子就变成了筛子,不牢靠的房子,要是遇到地质灾害,更是不堪一击。马铃薯、中医药、畜牧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也是当地百姓有效的经济来源,对于如何发展好三大产业,他们的发展思路是靠天吃饭,没有技术保障,销路更是不知去向。村上要是能有一个简陋的小学他们就已经很知足了,更是不敢祈求有幼儿园、村级卫生室、村文化中心。
有人想发展自己的一番事业,资金却成了他们的一块绊脚石!
种种困难成了县委、县政府最头疼且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如何让该县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渭源县响应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的相关政策,以扶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落实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以双联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下猛劲,想办法,找对策,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及饮水、道路、产业发展等为一体的“1+22+6”一揽子政策框架,全力解决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
渭河源景区。
今天,走进渭源县的部分村庄,宽敞的马路,整齐的房屋,新修的文化广场,放眼望去一片生机盎然。渭源县经过三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到了改善,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6%,16个乡镇全部通上了油路,通村硬化率达67.8%,农网改造面达82%,动力电覆盖面达86.7%,建成了集中安置点36个2694户。新建幼儿园14个,76个行政村小学开办了学前班,全县乡镇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幼儿入园率达到72.3%,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15.7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2.4%。传统的三大产业,不再是没有技术和市场保障,马铃薯种薯产业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共建研究机构,研发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型农民;中医药产业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共建种植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大力推进中药材GAP基地、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市场、仓储、质检体系建设;畜草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突出扩群增量,进行集中发展阶段;同时渭源县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电商旅游,不但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也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难的问题。
渭源县委副书记张振亚告诉记者,资金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是渭源县扶贫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渭源县组建了盛鼎、中惠等信用8家担保公司,新引进中国工商银行渭源县支行及甘肃银行渭源县支行两家银行。探索出“互助增信”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新模式。“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成为了扶贫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张振亚说,为了有力的解决该难题,渭源县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通过组织培训、对比算账、典型示范、信贷支持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发展符合自身优势、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通过三年来的扶贫发展,渭源全县减少了贫困村30个,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2554元,较2011年1587元净增967元,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3个百分点,减少扶贫对象6.85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3.2%,全县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1.3%。
渭源县从一个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不明、资金难以获取,到今天基本设施基本健全、产业转变升级、资金得到保障等一些列成果的取得,归结起来是与国家、政府政策落实好,企业配合的足够给力,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及时分不开。
国家政策落实好
张振亚说,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对照扶贫攻坚的相关政策指示,对渭源贫困面貌深入调查研究,解剖贫困典型,探索渭源县扶贫新模式、新机制,形成了建好“一个平台”,实施“六大工程”,健全“六项机制”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法。通过找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帮扶农民脱贫致富,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一个平台”:就是精准扶贫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今年通过建档立卡工作,将符合条件的1273户1839名低保户纳入建档立卡范围。以2015年-2017年计划脱贫村在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农网改造、产业培育等19个方面的项目需求为主要内容,逐村逐户开展调查摸底。
“六大工程”:就是基础改善、产业增收、公共服务、金融支农、能力素质提升、电商旅游扶贫。
“六项机制”:就是扶贫开发领导机制、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扶贫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党建精准扶贫双推动机制。
企业配合够给力
圣源公司的总经理蒋卫兵介绍,他们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来渭源投资兴业,是这里有丰富的市场前景,同时也为了很好的响应国家扶贫的政策,他们选择了这块沃土。为了能帮助当地的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也为了公司产业的壮大升级,目前,他们公司新增加了繁殖、中药材、旅游、工业等四条产业链条,当地的百姓可以将自己家的产品与公司进行贸易往来,他们也可以到公司打工,有效地帮助当地百姓的产业发展。
圣源公司响应渭源县投资分红帮扶农民致富的模式,当地百姓可以将自己的钱入股公司的某一个产业,农户到期可以获得红利。对于一些没有能力贷款的农户,他们将信用社贷给农户的5万元,直接贷在自己的公司,农户个人不但不用担任何风险,而且每年可以得到3750元的利息。他们通过这种免费向农户发放红利的形式,让当地百姓认识到投资兴业的好处,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投入到产业发展的道路。
田地公司总经理李晓梅查看马铃薯生长情况。
王永寿夫妇正在合作社大棚做工。
走进渭源县田源泽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几座白色的塑料大棚映入眼帘,塑料大棚内,一排排绿泱泱的马铃薯苗种长势喜人。田地公司副总经理杜宏辉介绍,这些秧苗是马铃薯源种,经过再次繁殖的源种会成为一级种。合作社繁殖的苗种将全部免费给老百姓发放,并为老百姓提供马铃薯繁殖的技术指导。由于合作社马铃薯占地面积广,用工量大,当地的百姓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家住是会川镇南沟村村民王永寿在合作社打工,他的工资是每月4000元左右,一年下来,夫妻两人能收入7到8万元。
农民生活乐呵呵
10月9日是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四家企业给该村的村民分红的日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慰问过的农户马刚就在分红的行列,拿到红利的马刚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党对我很关心。在马刚家里,崭新褐红的大铁门,粉刷成白色的一排砖房,走近屋内,迎门的墙上是一幅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慰问马刚老人的照片。“房子中的家具都是新的,有的是自己买的,有的是新房建成时亲戚朋友赠送的。”马刚老人面带微笑地说,他对目前的生活条件很满意。
老人指着当年习近平和自己坐过的炕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我坐在这个地方,书记握着我的手和我说了很多话儿”,老人脸上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郭连德和郭连庆家人刚领完分红,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郭连德家人告诉记者,目前,自己家已经住进了新农村的房子,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年在地里种上土豆、油菜花和树苗,加上家人在外打工,一年的经济收入还算可以。她自信满满地说,她们村子里有人种植百合,她看着情况很是不错。下一步,她要响应政府的扶贫政策,贷上些钱,在自家的地里种上2亩的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