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静宁县泾川县多措并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 时间:2017-12-05
  • 来源:

今年以来,静宁县聚焦深度贫困乡村,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能力素质提升和驻村帮扶工作,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聚焦基础建设,奏响“支撑发展曲”。围绕贫困群众上学、住房、就医、出行、用水等问题,整合脱贫资金8.9亿元,大力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建设安全饮水工程3处,完成危房改造1843户,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381413人,建成贫困村卫生室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电商服务点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为9276名贫困人口报销医疗费用2877万元,免除贫困家庭学生学费4836197万元、幼儿保教费14500744.23万元。二是聚焦产业培育,奏响“脱贫致富曲”。持续壮大苹果、肉牛、劳务三大主导产业。在西北部适宜区贫困村新植果园3万亩,在中南部改造老果园2万亩。完成果园标准化管理9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8万吨。统筹整合资金1000万元,对群众新建养殖暖棚给予每座4000元的补助资金,发放3-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引导贫困群众扩大养殖规模,在贫困村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6个、暖棚圈舍1320座,新增养牛5000头。在新疆、内蒙古、福建、广东、天津等地区建立大型劳务基地320个,全力扩大有组织劳务输转规模,输转贫困家庭劳动力2.7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3.5亿元。三是聚焦能力提升,奏响“群众主体曲”。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秆青贮、肉牛冻配改良、果品无公害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户3.9万人(次)。对标贫困群众需求,依据建立的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劳务输出信息数据库,多层次开展电子操作、车辆驾驶、建筑安装、家政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鉴定2686人。同时,动员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千企帮千村”行动,与民营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企业职工岗前技能培训,使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基本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切实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聚焦精准帮扶,奏响“合力减贫曲”。完善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单位包村工作制度,以1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94个贫困发生率在17%以上的非贫困村为重点,由县委书记、县长包抓贫困程度最深的原安乡、四河镇,其他县级领导分别包抓其他深度贫困乡镇,8个省直(中央在甘)单位帮扶31个村,46个市直单位帮扶67个村,103个县直及省市驻静单位帮扶146个村,共选派驻村帮扶干部1034人,做到了深度贫困乡村帮扶全覆盖。加强与天津市武清区、中投公司的衔接对接,深化产业帮扶、订单劳务、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帮扶协作,纵深推进“百企帮百村扶千户”等活动,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泾川县 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泾川县多措并举促增收,积极筹资补短板,全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一是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按照扩量提质并举的要求,引导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全方位培育富民产业,在贫困村新植苹果950亩,山地核桃等杂果150亩,落实果园标准化管理50万亩;建成日光温室45座,钢架大棚369座,种植露地蔬菜 5万亩;规划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发展养殖大户11个,种植全膜玉米1.6万亩,脱毒早熟马铃薯5000亩;输转贫困劳动力1.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不断提升旅游扶贫村影响力,建成泾明乡白家村、城关镇凤凰村等旅游示范村8个,建成农家乐20多个,吸纳80多户贫困户稳定就业,全县乡村旅游人数达到6万人次,收入达到445万元。二是全面改善居住条件。大力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把全面消除D级危房和土窑洞作为年度脱贫攻坚的重点,由县级领导包抓,采取乡镇入户摸排,部门审核把关,住建局最终认定的办法,全面摸清了危房存量,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级财政拨付2000多万元,集中开展攻坚行动,年内计划改造危旧房屋2413户,已开工建设1984户,建成1638户,竣工率83%。全力实施易地搬迁项目,计划搬迁672273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152493人)。目前,13个集中安置点和5个分散安置点全部开工,开工新建住宅350户。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开工建设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8个,建办各类网点、微店160个。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新农合报销医疗费401.24万元,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受益3758人次908.7万元,发放低保金5550612.2万元,五保供养金7719.3万元。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146076.96万元,高中生学杂费123649.44万元,中职生学杂费39715.88万元,发放营养餐补助5174109.7万元,高中生助学金1236123.6万元,中职生助学金28011.2万元。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577万元,贫困人口人均享受508.28元。四是多方拓宽增收渠道。县财政列支300多万元,安排各乡(镇)从贫困户中聘任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1100多名,年人均实现稳定增收4000元。积极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多方引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开发,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富原红果品专业合作社和甘肃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吸纳300多户贫困户采取资金土地入股,进入企业务工等形式,参与产业经营,贫困户按年持续分红。全县通过产业增收、就业帮扶、创业带动“三个一批”模式,累计带动1400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