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平凉市深入实施劳动就业全对接行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时间:2018-11-22
  • 来源:

今年以来,平凉市脱贫攻坚以“九大冲刺行动”为统揽,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深入实施“劳动就业全对接行动”,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解决贫困问题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着力构建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供需精准对接、培训就业一体、覆盖贫困人口的劳务产业体系,探索了以灵台县为代表的“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贫困户”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子。今年1-10月,全市输转劳动力47.95万人,创收94.3亿元,其中贫困劳动力3.6万人,增收8.44亿元,预计年内劳务输转脱贫7.2万人。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围绕强组织、夯基础、建体系,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劳动就业全对接行动,进一步明确工作导向,强化政策驱动。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一强三创”行动为载体,各级党委书记挂帅抓劳务,按照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地点、有管理制度、有劳务信息库、有就业基地、有工资兑付记录、有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的“七有”要求,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依靠党的基层组织把市场和贫困户连接起来,强化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农村群众“量身定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权益维护等事前、事中、事后服务,解决了“靠谁带动”的问题。健全组织体系,市、县区全部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劳务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的行政协调服务体系,全市建立乡镇劳务工作站102个、行政村劳务工作室1457个,村支部书记兼任劳务信息员,实现了乡村全覆盖。强化财政支持,将省市扶贫奖励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区涉农整合资金向劳务产业倾斜,市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以上,用于劳务基地、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对带动能力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多的企业、劳务中介组织、劳务带头人给予5-10万元奖励,对东西部劳务协作中务工6个月以上的贫困劳动力每人每年给予交通、食宿费补助2000元,对村级劳务信息员每人每年补助600元。严格督查考核,加大对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考核力度,将发展劳务产业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管理,市县乡逐级签订责任书,劳务产业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年度目标考核中的权重达到30%以上。

二、积极对接市场,因需精准培训。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围绕市场用工和贫困群众就业需求,突出个性化、订单化培训,着力解决培训与输转“两张皮”问题。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推行“一套组织领导机构、一套培训计划、一套培训项目整合方案、一套考核办法”的“四个一”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机制,促使各行业领域、各方面培训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了培训工作实效。突出现场实训,建立“培训机构+劳务公司+用工企业”培训模式,在用工量较大的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直接搭建培训平台,推行“老带新”“师带徒”,把培训由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使贫困群众既学到了本事又增加了收入。全市累计命名培训基地76家、就业实训基地149家,有12.5万贫困劳动力取得了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83.1%。因人因需培训,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愿干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分类建立农村劳动力实名制培训台账,因人因需开展“个性化”精准培训。去年以来,全市开展技能培训11.8万人次,其中依据精准扶贫“一户一策”,培训贫困劳动力7.2万人次。

三、突出就地就近,创新输转模式。在积极扩大对外组织化输转的同时,着眼既要挣钱又能顾家,大力推广灵台等县做法,探索形成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便务工的六种模式。产业吸纳式,围绕牛果菜等产业发展,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为动力,以劳务中介组织为纽带,依托规模化养牛场、果品企业、蔬菜基地、乡村旅游示范点及产业大户,培育了灵台齐翔、崇信东庄等“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劳务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3万人。项目带动式,所有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在建项目使用本地劳动力达到用工总量的50%以上,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使用本地劳动力,其中贫困劳动力占到用工总量的20%以上,解决了远不能去、近不能进的问题。居家就业式,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全市兴办服装加工、电子元器件生产、手工布艺制作等符合省级标准的“扶贫车间”54个,安置劳动力362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375人,人均月收入1850元。公益设岗式,筹资5000多万元在所有行政村设置公益性兜底岗位8728个,优先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兜底妥善安置就业,主要安置缺乏技能、无力发展产业和没有条件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让贫困劳动力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稳定收入,确保特殊困难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东西协作式,深化与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区、津南区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及时签订劳务协作框架协议,依托“春风行动” “就业援助月”和“就业扶贫日”等活动,举办各类招聘会36场(次),提供岗位1.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5200个,目前共有4280人在天津市稳定就业。返乡创业式,加大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孵化基地创建,落实返乡人员税费减免、创业资金补助、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返乡人员创业项目2439个,新增就业百人以上企业17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2万人。静宁县、灵台县先后被评为全省返乡创业示范县。

四、构建服务体系,全程跟进保障。紧盯劳务产业的关键环节,强化全链条服务。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劳务产业大调研大摸底,建成内联市县乡村四级劳务机构,外通省内外劳务基地、驻外劳务工作站的平凉市“智慧劳务”信息平台,结合全省就业扶贫APP 、“一库五名单”数据信息采集,完善县乡劳动力供需信息数据库,及时发布摸底掌握的劳动力信息、收集的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实现市内劳动力供给信息和市内外劳动力需求信息实时互通和双向对接,有效解决“人找不到活,活找不到人”的问题。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在用工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劳动维权等工作中的作用,扶持培育乡镇劳务公司112个,劳务经纪人、劳务带头人1179个,分级组建劳务输转行业协会,实现了劳务协会、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在乡村全覆盖。去年以来,依托中介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18.2万人以上。畅通维权保障渠道。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工资支付实名制、应急周转金等管理制度,建立法律保障和调解机制,成立市县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欠薪案件审理绿色通道,严肃查处拖欠工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今年以来,扎实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主动检查用人单位956户,补签劳动合同2.098万份,为3627名劳动者追讨工资4118.38万元,清欠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