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2-03-14
- 来源:通渭县
近年来,通渭县紧盯打造陇中百万亩生态产业示范区,大力推动绿满陇中行动,特别是立足资源禀赋,把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作为改善生态条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坚持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全县林果产业从2018年的16.3万亩扩增到目前的32.1万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显现,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做强、群众增收与环境改善、生态向好相宜相长的新路子。
一、坚持规划引领,精心布局定目标。通渭林果产业起步较早,但长期处于零星试种和小庭院发展形态,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相对缓慢,产业效益不高。聚焦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两大目标,积极探索培育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融合互促的特色优势产业,把苹果、花椒纳入全县“六大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编制果品、花椒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思路,在东北部、西南部12个乡镇打造苹果片带,在中南部9个乡镇发展花椒产业,在适宜区支持发展核桃、山楂等特色林果产业。规划到2023年底,全县经济林果产业面积达33万亩以上,果品产量超过10万吨、总产值达8亿元,全面形成种、贮、加、销全产业链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优化政策供给,强化保障扩规模。一是整合资源健全组织体系。成立县农发公司,各乡镇成立分公司,在林果种植村建立专业合作社,吸纳林果种植户加入合作社,推行“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构建了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栽植标准、统一收购营销的组织推动体系,实现抱团发展。二是配套政策强化资金保障。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撬动金融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集中财力发展果品产业。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林果产业发展资金1.15亿元,其中扶贫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资金7548万元、产业贷款51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3450万元,发展林果产业15.8万亩。三是差异奖补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差异化奖励激励机制,对已脱贫户通过无偿发放苗木,对加入合作社的非贫困户由县农发公司通过免息产业贷款,对林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通过资金奖补等方式,有效破解了不同群体资金短缺的“瓶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四是打造基地带动规模发展。发挥基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在鸡川、陇川、新景、常河等乡镇创建一批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适宜区集中连片发展。目前已在12个乡镇打造果品基地19.3万亩(苹果15.4万亩、核桃2.7万亩、山楂1.2万亩)、挂果8万亩,9个乡镇打造花椒基地12.8万亩、挂果1万亩。2021年果品总产量达8万吨,总产值达到4.8亿元,花椒总产量50吨,总产值500万元,真正实现了林果产业从零星散布“小树种”向成片成林“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注重延链补链,厚植优势增效益。一是培育龙头强带动。在林果产业发展核心区培育壮大鑫旺果业、福兴德农牧、兴民农产品销售、帝农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成立林果产业合作社37家,通过“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合作社带动种植户“两个全覆盖”。二是冷链贮藏保质量。无缝对接林果产业发展和冷链物流建设,大力争取实施万吨果蔬冷链物流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气调库23个、容量达4万吨,为林果产品延长销售、错峰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多措并举拓销路。在陇川、新景、鸡川、常河等乡镇建成果品交易市场,借助中央定点扶贫、东西部协作机遇开拓销售市场,组织县内企业、合作社积极参加省内外重大节会展销活动,全县优质苹果、花椒、山楂等林果产品通过网上销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营销方式,已逐步销往全国各地。
四、突出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强品牌。通渭苹果具有糖分高、口感甜脆、耐储藏运输等特点,极受客商青睐。坚持“质优价优”理念,努力在改良品种、打响品牌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黄土高原高海拔地区优质林果产区。一是强化技术支持。坚持建管并重,加强技术服务,实行技术人员包区域、干部包地块的“双轨”责任制,抽调林果专技人员蹲点指导,切实将科技服务牢牢镶嵌到林果栽培、管理、加工、销售全过程。二是持续改良品种。坚持外引内培,依托本土合作社和苗圃建立了苹果苗木嫁接培育基地,先后引进培育龙富短枝、烟富6号、甜红子、香铃、大红袍等优质林果品种,调运新优品种壮苗441万株,加快林果产品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进程。三是培优品质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开发认证,推进特色果品、花椒统一品牌标识,已注册“陇头红”“红枝园”富士苹果商标。鸡川镇烟富3号、陇川镇长富2号分获省名优苹果评鉴会金奖和铜奖,特别是“通渭苹果”地理标志通过了农业农村部评审,进一步提升了我县优质林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讯员陈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