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 时间:2022-05-05
  • 来源:平凉市财政局

  “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是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保障县区财政平稳运行,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要求,是我市各级财政部门的重大政治责任。

  2022年,全市预算安排保基本民生支出16.61亿元,保工资支出81.12亿元、保运转支出5.14亿元, “三保”支出共102.87亿元,同比增长9.3%,预计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6.1%。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73亿元,占收入预期数40.66亿元的26.4%,同比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5.49亿元,同比增长17.3%。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首季实现开门红、开门稳,鼓舞人心,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仍需正视。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制约,疫情形势持续演变更是增加了财政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我市财政收入增收基础不牢固,一季度非税收入占比超过50%,全市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6%,面临减税降费、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政策形势,持续增收压力大、空间小;全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教育科技环保等关键领域刚性支出只增不减,化解政府债务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市县财政“三保”支出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担当实干、锐意进取,密切跟踪经济运行、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强化收入形势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促进收入稳增提质,坚持两个“优先”,切实落实好保障责任,多措并举足额安排“三保”支出,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足做实“三保”预算。深入推进“零基预算”,坚决扭转传统“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切实解决“没钱花”和“钱花不出去”并存的问题。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量入为出、节用裕民,集中财力办大事、惠民生。突出“压一般、保重点”,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合理安排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保障责任。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编制年初预算优先测算列入“三保”支出,包括:中央和省上统一制定政策的基本民生支出,涉及农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学技术、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等项目支出;国家统一出台的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补贴,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工资性附加支出,地方津补贴等人员经费;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等支出。

  二是预算执行优先安排“三保”支出。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把“过紧日子”要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文件规定,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强预算支出管理,优先安排“三保”支出,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完善工资专户管理机制,将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工资性附加支出资金,一并纳入工资专户统一调拨管理,确保国家标准工资及附加政策足额落实到位。推动过紧日子要求制度化常态化,过紧日子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安排用于落实“三保”支出。对照国家保障范围和标准,不出台或提高“三保”保障范围内超出本地财政承受能力的基本民生政策。加强库款管理,设立财政工资性支出结算账户,统筹安排各项财政收支,保持合理的库款规模用于保障“三保”支付。

  三是抢抓政策机遇争取中省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9条产业链,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财政+”平台,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财政自给率仅16.7%,在大力培育本地财政收入增长点的同时,争取中省转移支付始终是全市财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争取中省支持高度重视,且在关键环节、要紧关口赴中省部门对接沟通。树立“跑与不跑不一样”的理念,紧盯中央政策导向,积极申报乡村振兴基金子基金,依托自身优势确定目标任务,争取更多扶持政策落地。严格落实留抵退税政策,把该减的减到位、该退的退到位,真真切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助力企业发展,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涵养税源,夯实增收基础,增加财政收入。

  四是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树立全市财政“一盘棋”思想,履行好资金监管责任,加强日常监管,适时开展“三保”领域资金核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核查贯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全过程。重点落实落细县级“三保”支出预算审核、工资专户管理、执行监控以及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对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处置。以查促改,认真查找问题根源和制度漏洞,举一反三,持续完善一批规范管理、推进改革、优化机制的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充分发挥绩效结果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确保“三保”底线兜牢兜实,资金花得安全、用得高效。

  撰稿人:席展辉  审核人:杨飞  责任编辑:李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