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7-21
- 来源:甘肃日报
盛夏的陇原大地,山川披绿,处处生机盎然。
行走在武威的大街小巷,绿树环绕、鸟语花香,一个个城市“绿肺”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漫步在兰州街头,绿草茵茵、林木茂盛,百里黄河风情线绿色长廊穿城而过,勾勒出美丽的生态城市画卷;
…………
近年来,我省以建设美丽甘肃为牵引,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为导向,逐绿而行、向绿而兴,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
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背后,是全省上下多年来在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省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酒钢、榆钢、兰鑫钢铁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48个,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95个,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7个;全面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78台,完成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108台,城市建成区供热能力和规模较小的燃煤锅炉逐步淘汰;散煤治理加速推进,以地级城市建成区及周边为重点,加快实施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散煤“清零”加快实现。
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我省碳强度持续下降,能源结构进一步“变绿”。完成全省参与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22家企业配额分配和履约清缴,清缴配额0.94亿吨,交易额2.31亿元;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39家企业纳入碳市场;大力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实施,敦煌4个光热发电项目和庆阳、张掖、酒泉3个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登记公示。
黄河流域污染防治走向纵深。我省实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全省建成投运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62座县级及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59座完成提标改造,5607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
饮用水水源规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省以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为抓手,加快实施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生态修复和风险源应急防护项目;推进县级水源地水质专项调查工作,完成地级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全省33个地级和109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水质达标率100%。
城乡建设绿色转型有序有力。全省城镇新建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建筑竣工面积的比例达到99.79%;加快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节能改造面积202.04万平方米;积极开展绿色建材认证,23家企业、35项建材产品获得绿色建材认证;加快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全省绿色社区创建达标率达到61.31%。
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我省持续实施绿色续航工程,建成全省高速公路充电桩1123个、国省干线服务区充电桩118个、充换电一体站2座;推动公共交通车辆电动化替代,全省现有新能源公交车7727辆,占比达到77.28%;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路面废旧材料利用率均达97%以上。兰州市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酒泉、武威两市列入交通运输部第三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提标扩面。兰州、金昌、天水和兰州新区“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建成项目116个、绿色工厂129间、绿色矿山13座、“无废细胞”606个;推动金川集团公司在省内率先创建“无废集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各地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亮出亮丽名片——
甘南州全力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平凉市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全力打造“康养平凉”城市名片,再获“中国海绵城市典范”;陇南市强化生态筑基与系统治理,以建设“甘肃绿色发展典范城市”为目标,打造“陇上江南”;临夏州以临夏市建设公园城市、永靖县打造“蓝色黄河”为重点,着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美丽城市;武威市依托人文资源和自然禀赋,打造“天马故乡·醉美凉州”“沙海绿洲·风光民勤”……
从传统工业城市到绿色低碳新城,从防风固沙到林城相拥、城在绿中……一座座城市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将生态底色转化为发展亮色,勾勒出一幅幅满城绿色满目景的生态城市新画卷。(记者顾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