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大河奔涌万象新——甘肃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 时间:2025-09-08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白银市黄河沿岸广袤的良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绿意盎然的甘南阿万仓湿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白银市黄河岸边的大坪凤园花海旅游景区以“花”为媒,融入现代农业、田园民宿等旅游体验,助力乡村振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在碧波万顷的永靖县黄河三湾景区,游客正体验滑翔伞项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黄河兰州段银滩湿地公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黄河宁,天下平。

  保护黄河长久安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甘肃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黄河上游要抓好水源涵养”的战略定位,在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产业转型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精准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甘肃答卷”。

  久久为功,守护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如一条巨龙,在我省“两进两出”,流经甘肃913公里,流域覆盖全省9个市州59个县市区、34%的国土面积。

  初秋的玛曲草原,褪去盛夏的浓绿,换上金绿相间的新装。黄河在此放缓脚步,蜿蜒成“九曲之首”的柔美弧线,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高原画卷,尽显生态之美。

  玛曲,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曾几何时,受气候变暖、鼠害以及超载过牧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玛曲草原一度面临沙化、退化等生态问题。为解决草原退化问题,玛曲县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采取种草改良、围栏封育等多重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的玛曲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黄河玛曲段雄浑壮美、风光旖旎。

  去年以来,甘南州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争取生态保护修复资金9.14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3个;完成总投资50.05亿元的黄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生态修复面积达244万亩,黄河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

  截至目前,甘南州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7.13%,森林覆盖率17.86%,近九年黄河出境流量较入境流量平均增加2.46倍,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较十年前提高61.07%,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了甘肃守护黄河安澜、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

  甘肃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搭建起实施黄河国家战略的“四梁八柱”;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协同推进工业、生活、农业和尾矿库“3+1”污染综合治理,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工业污染防治方面,完成沿黄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流域内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4058张。

  生活污染防治方面,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62座,其中,59座完成提标改造工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4%以上;全省黄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34.22%。

  “双碳”工作方面,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组织黄河流域79家企业开展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完成15家发电企业碳配额相关工作,助力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

  同时,我省持续推进流域协同保护机制,与四川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围绕尾水湿地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河湖缓冲带建设等,谋划一批项目纳入中央储备库,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

  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24年底,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今年1至7月,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68%,14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均达到“长治久清”级别,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向绿而行,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大河奔涌,滔滔不绝。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陇原儿女,润泽着山川大地。

  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我省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

  绿色农业稳步发展。我省坚持挖掘寒旱资源禀赋、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制定《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拓展建设“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制定《甘味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持续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甘味”农产品销售额达154亿元、同比增长13.3%,“甘味”品牌实现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四连冠。

  绿色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我省加快黄河流域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培育国家级绿色载体13个,认定省级绿色载体89个,认定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1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2个;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至18.3立方米,下降21.5%。

  新能源产业实现跃升发展。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205.4万千瓦,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居全国第2位;引进配套产业项目170多个、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79户,逐步形成西部乃至全国新能源产业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基地。

  …………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甘肃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更是黄河流经各市州以产业绿色转型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的生动实践——

  临夏州持续推进“5540”百亿工业和“十百千万”商贸企业培育工程,带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成功争取甘南—临夏牦牛产业集群试点项目,皮革毛纺产业集群入列全省八大特色产业集群。

  甘南州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基础上,打造234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49个,“中国牦牛乳都”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庆阳市“东数西算”产业园区荣登全国算力园区20强榜首;“陇电入鲁”工程换流站机器轰鸣,叶轮随风转动,将黄土高原的绿色电能源源不断送往齐鲁大地。

  金白兰武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电子级超纯氟化锂生产基地。

  如今,翻开甘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全景图”,处处跃动着蓬勃的绿色动能,“向绿而行、逐绿而兴”已成为甘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开拓创新,续写黄河文化时代华章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秋日的午后,漫步于兰州市黄河畔,抬眼便见铁桥横卧,水车静立,偶有水鸟振翅翩跹,掠过宽阔的河面。

  从中山桥到绿色公园,沿着黄河南岸一路向东,彩陶罐样式的雕塑、黄河诗词彩绘石景观、简牍造型的景墙……随处可见的黄河文化元素,吸引着各地游客驻足欣赏。

  在绿色公园,彩陶罐样式的雕塑以及简牍造型的景墙格外引人注目。这座景墙以简牍卷轴为造型,以黄河“几”字弯的线条排布,标注着黄河沿线九省区的名称和黄河文化发展概况,让游客清晰地了解不同省区的特色文化魅力。

  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选取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文化”作为主题展示元素,同时结合甘肃简牍、黄河流体形态和诗词等元素,生动诠释着黄河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兰州市紧紧围绕打造“黄河之滨也很美”品牌,统筹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四篇文章”,精心打造“一碗面、一座桥、一条河、一本书、一部剧”等具有高辨识度的兰州文化名片,唱响新时代美丽兰州、烟火兰州波澜壮阔的黄河乐章。

  白银市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这里,工矿印记、红色基因、丝路遗存与黄河文化交相辉映。

  近年来,白银市依托黄河、工矿、红色、丝路等特色文化,实施明长城、小川瓷窑遗址和永泰龟城等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黄河之上·多彩白银”文旅品牌价值不断跃升。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064.5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旅游花费143.7亿元、同比增长33.6%。

  …………

  陇原大地,文化厚重,文脉绵长。

  甘肃黄河流域历史遗存丰富厚重,从大地湾遗址的远古文明曙光,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瑰宝,再到麦积山石窟的精美雕塑,无不彰显着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甘肃做足“黄河文章”——

  以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为支撑,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其中,“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等6个项目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平凉市灵台桥村遗址被列入“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

  打造《飞天》《大禹治水》等文艺精品,举办黄河文化艺术节、海外推广季等活动,借助旅游热点开展惠民演出,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发展演艺、非遗和研学等业态,打造兰州老街、临夏八坊十三巷等文旅消费集聚区,构建以长城、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崆峒山大景区、麦积山大景区为支撑的旅游景点矩阵,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正在陇原大地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

  大河奔涌,气象万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甘肃将坚决扛好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不断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黄河国家战略贡献更多甘肃智慧和力量,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