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正宁县 特色产业绘就发展新图景
  • 时间:2025-09-12
  • 来源:陇东报

   

华能正宁2×1000兆瓦调峰煤电项目一瞥

宫河镇南庄村中药材丰收

永和镇安兴村果农将苹果分拣装箱

榆林子镇中巷村设施蔬菜基地

  文/图  庆阳融媒记者 刘效国

  近年来,正宁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紧扣“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破局攻坚,从产业培育到链条延伸,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协同高效的产业体系,奏响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奋进强音。

  能源产业:“黑色引擎”驱动经济发展

  煤炭作为正宁县的宝藏资源,已探明储量25亿吨。核桃峪煤矿作为全省年生产能力最大的井工矿,自2022年正式建成投产以来,已成为正宁煤炭产业发展的“顶梁柱”。2024年,核桃峪煤矿顺利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产煤536.6万吨,先进的智能化开采技术与科学管理模式,让这座煤矿在安全、高效生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源源不断地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

  煤电联营,是正宁能源产业发展的又一关键举措。华能正宁2×1000兆瓦调峰煤电项目依托宁正矿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陇电入鲁”工程重点配套电源。这座“五塔合一”百万千瓦机组,以其创新设计与卓越性能,不仅实现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和脱硫废水“零排放”,2024年全容量投产发电后,年发电量达100亿千瓦时,产值30亿元,每年就地消耗末煤和煤泥360万吨,使用疏干水约270万立方米。华能正宁电厂的崛起,标志着正宁煤电产业从单一煤炭开采向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

  在传统能源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正宁县积极拥抱新能源产业浪潮。中钠储能新能源科技(甘肃)有限公司落地正宁工业集中区,总投资10亿元,致力于石墨烯钠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已建成年产3吉瓦特储能生产线和年产1吉瓦特锂电池生产线,“中钠Ⅱ号”“中钠Ⅲ号”钠离子电池成功投放市场;二期2.2吉瓦特石墨烯钠离子电芯生产线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石墨烯钠离子电池以其高安全、耐低温及高倍率等特性,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正宁也借此在新能源赛道上迈出坚实步伐,向着“风光火气”多能互补、“发输储用”协同发展的宏伟目标加速前行。

  农业产业:循环发展铺就乡村振兴路

  正宁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肉牛、苹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举措,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新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助力乡村振兴。

  正宁县持续壮大肉牛产业,量质齐升做强生猪产业,全面落实肉牛“见犊补母”、生猪存栏扩栏、贷款贴息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做足做优“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全力推动东方希望榆林子马家、湫头西沟2个6.25万头生猪育肥场、宫河王录2500头种猪繁育场等全产业链项目扩产达产;加快推进周家年产20万吨饲料厂、世行低碳畜牧业发展等“农字号”项目建设,全县肉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2.42万头、21.18万头。

  在苹果产业方面,正宁县果园留存面积稳定在11.74万亩,年产量16.8万吨,产值7.1亿元。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正宁县打出政策“组合拳”,对老果园改造、新建防灾减灾设施及仓储建设等予以扶持,对智能分拣线、深加工设备按投资比例补贴,推动苹果产业向“种植+仓储+加工”全链条转型;积极构建“二川三带四片区”产业格局,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苹果品质与品牌影响力。

  中药材产业是正宁县立足黄土高原气候与土壤优势培育的绿色富民产业。依托海拔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重点种植黄芪、党参、金银花、柴胡等道地中药材,形成“北部山区黄芪党参种植带、南部川地金银花柴胡种植区”的产业布局。目前,全县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8个,总面积达2.5万亩,其中永和镇千亩黄芪示范基地、宫河镇500亩金银花基地已成为陇东地区知名的中药材种植样板。为破解中药材“种植易、销售难、附加值低”的问题,正宁县引进甘肃本草源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集清洗、切片、烘干、包装于一体的中药材初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与甘肃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中药材种植技术研发中心,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带动8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2024年,正宁县中药材总产量达4800吨,产值突破1.2亿元,产品远销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地的大型中药材市场,逐步从“零散种植”向“规模经营、品牌发展”转型。

  在蔬菜种植方面,正宁县发挥“反季错季”市场优势和高原夏菜品质优势,走高效、无公害、绿色发展之路。山河镇年均种植高原夏菜3500亩,建设蔬菜大棚300座;全县重点建设8个高品质瓜菜基地,计划将瓜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4万亩。如今,在政策扶持下,蔬菜产业正成为正宁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食用菌产业作为正宁县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秸秆生产各类菌棒,建成蔡峪村平菇生产基地等多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共计633座大棚。宫河农业示范园羊肚菌液体菌种“菌林1号”成功研发试种,实现菌种自主化供应。陕西嘉泰茂业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在正宁流转土地200亩种植羊肚菌400棚,长势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农文旅融合:奏响产业发展“交响乐”

  正宁县按照“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融合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五大行动”,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让“诗与远方”在这里完美邂逅。

  乡村采摘游成为正宁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从冬草莓到夏樱桃,从早熟苹果到秋蔬菜,正宁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大棚经济,打造出一批集采摘体验、乡村休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田园休闲旅游地。每到采摘季,游客纷至沓来,体验农事乐趣,品尝新鲜果蔬,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正宁县立足丰富红色资源,加强开发与保护,结合生态、产业资源优势,建成宫河镇王录村、五顷塬回族乡南邑村等多个红色村庄。王录村围绕红色革命旧址,建成红色光辉广场、战士剧社展览馆、游客服务中心,开发传统拉板糖制作、正宁老豆腐制作、蔬菜采摘等体验项目,全力打造集吃、住、游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景点。自项目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不仅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生机,也让当地农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同时,积极推介“土特产”品牌和传统豆腐、手工粘面、手工臊子面等特色美食,并借助网络直播聚人气,开展直播助农100余场(次),向县内外销售农特产品900余件,让美食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永正佛堂田园综合体、五顷塬甘木沟主题民宿等项目的建成,不仅丰富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也拉动了农家乐的营收,成为游客旅游观光好去处。

  为推动“正宁文旅”走出去,正宁县商务局还牵头多次赴北京、天津、陕西等地开展招商推介、考察学习等活动,开发红色资源、建设特色民宿,积极撬动“外向资金”投向正宁文旅产业,提升正宁文旅知名度与影响力。

  园区建设:聚力打造产业集聚“强磁场”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正宁县周家工业集中区作为市级重点煤电化工产业集中区,2024年成功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成为正宁县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该园区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与现有产业基础,构建起“一区三园”空间结构,重点发展煤电、化工新材料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3户,2024年实现工业产值34.8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28亿元,对全县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9成。其中,煤电产业园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化工产业园随着政策逐步优化与项目推进,发展潜力巨大。

  为进一步发挥园区赋能作用,正宁县持续加大园区建设,全面盘活低效资产,提升传统产业“三化”水平;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上下游协同企业和专业型服务企业招引,支持金牛实业、布谷鸟机械、顶旺肉食品等企业转型升级,带动集群发展。积极实施“腾笼换鸟”工程,考察引进陕西闫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正宁县注册成立甘肃正牛食品有限公司,打造“正小红”牛肉品牌,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3.6亿元,产品线覆盖生鲜分割肉、预制熟食、即食休闲食品、功能性肉制品等,精准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如今,正宁县在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上,正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聚力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