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9-29
-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郭佳玥
金秋时节,静宁县的山川塬峁间,连片的苹果园硕果累累。余湾乡王坪村果农王新社看着树上的苹果高兴地说:“今年政府推广新技术,我家4亩老果园改造后,苹果品质更好了,预计能多收入两万元。”
近年来,静宁县持续打出产业帮扶“组合拳”,推动苹果产业从零星种植到规模扩张,从单一种植迈向全产业链发展,带动19.6万人稳步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静宁县苹果良种苗木组培繁育中心,一排排脱毒苗木长势旺盛。这里每年可产出200万株优质苗木,为全县老果园改造提供“种源保障”。
静宁县坚持“联农带农、到人到户”原则,重点支持苹果产业优先发展,持续用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苹果产业,累计建园近70万亩。2020年以来,投入中省衔接资金3.1亿元,改造老果园8万亩,建成密植示范园8万亩,标准化管理果园16万亩。坚持“一年项目两年谋划”机制,采取乡村立项、行业预审、部门联审、领导小组终审“四步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精准科学、切实可行。坚持动态管理,做到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2024年入库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比超过50%。项目管理实行清单化调度机制,及时完成项目竣工验收、资产确权登记等工作,对静宁苹果等经营性项目资产,创新提出“四个一批”分类推进路径,确保项目如期投产达产、发挥预期效益。
在威戎镇智慧苹果产业园内,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在自动运作。基地负责人介绍:“智慧滴灌系统,可以精确到每一亩地用了多少方水。”
静宁县持续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聚化发展和品牌化培育。如今已建成16个专业化果品乡镇、160个果品专业村,形成3条10万亩以上苹果生产示范带,今年以来,深入开展苹果产业“六大行动”,完成老果园改造2万亩,实施标准化管理80万亩,建成瑞雪高新示范园7处,落实农业保险25.2万亩,全县果园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标准化是静宁苹果领跑市场的关键。全县已认证“三品一标”及ISO标准化基地69.4万亩,抓建现代苹果高新示范园10处,土壤改良提升5万亩。“静宁果农”劳务品牌还将10万劳动力链接到苹果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从果园到车间”的精准就业。
“一吨鲜苹果市价约2000元,加工成果脯可增值至1万元,制成苹果脆达2万元。”甘肃西物优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星告诉记者。
集聚发展让苹果“身价倍增”。静宁县培育壮大果品企业161家,引进落地精深加工、智能分选等延链补链项目,总储藏能力65万吨,加工转化果品15万吨,带动特色旅游、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苹果脆片、果醋、果酒等精深加工产品远销海外。连续举办三届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新华·中国(静宁)苹果价格指数上线运行,静宁苹果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静宁苹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今年以来,围绕“静宁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推报10户果品企业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静宁县探索建立吸纳就业、设置公益岗、订单生产、入股分红、以工代赈等14种利益联结方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制定联农带农项目“两表一报告”制度,确保联农机制落地见效。
中投公司定点帮扶实施的“保险+期货”项目持续覆盖全县,累计为6.24万户果农提供风险保障。东西部协作建设的“一县两园”——共建产业园和葫芦河流域生态循环产业园,带动1.5万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龙头企业引领也至关重要。通过“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2022年以来,静宁苹果等产业帮扶项目已扶持到户4.2万户18.04万人次,累计与4.76万户20.47万人建立利益联结关系。
从“救命树”到“致富树”,静宁苹果不仅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一颗红苹果,正带着静宁人走向更加宽广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