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15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郭佳玥
金秋时节,穿行在静宁县的山川塬峁间,连片的苹果园内硕果累累。
“今年政府推广新技术,4亩老果园‘返老还童’,苹果品质更好了,预计能多挣两万元!”静宁县余湾乡王坪村果农王新社抚摸着色泽鲜亮的苹果,笑容灿烂。
近年来,静宁县以苹果产业为笔,在黄土高原上绘就了一幅从“零星种植”到“全链开花”的壮阔画卷——带动19.6万人稳步增收,走出一条“产业强、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种源革命”筑牢产业根基
走进静宁县苹果良种苗木组培繁育中心,一排排脱毒苗木青翠欲滴,犹如孕育希望的“绿色工厂”。这里每年可产出200万株优质苗木,为老果园改造提供坚实的“种源保障”。
静宁县坚持“联农带农、到人到户”,累计建园近70万亩,2020年以来投入衔接资金3.1亿元,改造老果园8万亩,建成密植示范园8万亩,标准化管理果园16万亩。
项目谋划更是“精耕细作”。静宁县通过乡村立项、行业预审、部门联审、领导小组终审“四步程序”,确保每个入库项目精准科学;动态管理机制则让产业项目“滚动发展”,去年入库项目中产业占比超50%;清单化调度、资产确权登记、“四个一批”分类推进路径……一套组合拳让项目快速投产达效。
智慧果园点亮现代农耕
在静宁县威戎镇智慧苹果产业园,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场景令人惊叹: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运作,智慧滴灌可精确到每一亩地的用水量。“智慧滴灌就像给果树‘打点滴’,缺什么补什么!”基地负责人比喻道。
静宁县持续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建成16个果品专业乡镇、160个专业村,形成3条10万亩以上苹果示范带。
今年更深入开展“六大行动”,完成老果园改造2万亩,标准化管理80万亩,农业保险覆盖25.2万亩,全县果园面积突破百万亩。
标准化是静宁苹果领跑市场的“密码”。全县认证“三品一标”及ISO标准化基地69.4万亩,抓建现代高新示范园10处,土壤改良提升5万亩。“静宁果农”劳务品牌更将10万劳动力嵌入产业链,实现“从果园到车间”的精准就业。
链条延伸激活“倍增效应”
“一吨鲜苹果市价约2000元,加工成果脯增值为1万元,制成苹果脆片可达2万元!”甘肃西物优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星用数据揭示产业链的魅力。
静宁县培育壮大果品企业161家,引进精深加工、智能分选项目,总储藏能力65万吨,加工转化果品15万吨。苹果脆片、果醋、果酒等产品远销海外,特色旅游、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随之蓬勃发展。
品牌战略蹄疾步稳。连续三届中国苹果产销峰会举办、“新华·中国苹果价格指数”上线、静宁苹果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新三板”、“静宁苹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今年以来,静宁县10户果品企业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静宁苹果”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联农带农织密共富网络
在静宁,苹果不仅是“致富果”,更是串联起千家万户的“共富链”。
静宁县创新探索吸纳就业、公益岗位、订单生产、入股分红、以工代赈等14种利益联结方式,量身定制群众需求——有的进入产业链成为产业工人,有的通过订单生产吃上“定心丸”,有的凭土地入股坐享分红。
“去年我在合作社务工挣了2万元,年底分红又拿了3000元”“技术有指导、年底有分红、果品还包销,去年收入4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果农们纷纷笑着算起增收账。
为破解“丰产不丰收”难题,中投公司定点帮扶实施的“保险+期货”项目持续覆盖全县,累计为6.24万户果农兜底风险;东西部协作建设的“一县两园”带动1.5万农户稳定增收。
静宁当地龙头企业引领也至关重要。通过“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2022年以来,产业帮扶项目惠及4.2万户18.04万人次,与4.76万户20.47万人建立利益联结。
一颗红苹果,正带着静宁人走向更加宽广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