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22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文 静
金秋十月,“千年药乡”岷县迎来了当归种苗的丰收季。在海拔3000多米的禾驮镇三沟村,薄雾缭绕的田野间,药农俯身采挖,奏响了一曲产业振兴的丰收乐章。
这座因药而兴、因药而富的“中国当归之乡”,正锚定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的目标,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加速构建一条从种苗繁育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
一株小小的当归,如何串起一条百亿级的产业链?记者深入岷县,探寻其背后的“链”上密码。
从一粒“芯片”开始:重塑产业根基
药材的“芯片”在于种子种苗。近期,全国首个《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岷当归》国家标准与《定西市岷县当归产业保护发展条例》同步实施,为岷县当归产业发展装上了“双保险”。
在岷县当归研究院的种苗繁育基地,一组W型立体循环式育苗床令人耳目一新。160个育苗盘在轨道上缓缓运行,搭载的智能化系统为种苗生长提供全方位保障。“这是我们的创新成果。”研究院工程师王新建介绍,“它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了4至6倍,培育的种苗量相当于传统的10亩地,且出苗整齐、成苗率高,能有效降低抽薹率。”
技术的突破为产业注入了不竭动能。岷县已成功培育“岷归1号”至“岷归6号”及“甘归1号”等系列新品种,并试验成功熟地育苗、穴盘育苗等多项技术,将种苗抽薹率有效控制在5%以内。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捆岷县种苗都绑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溯源,实现了从育种到采收的全流程可控。
目前,岷县已形成“技术单位+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现代化繁育格局,年供应优质种苗4.5万多吨,推动全县中药材良种覆盖率超过95%。
70万亩药材开出“千金方”:加速产业集群
优质的种苗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岷县科学布局“四基地”种植格局,形成“一乡一品、多乡联动”的产业版图。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率达88.7%以上。
有了规模,更求精深。岷县按照加工精深化、仓储规模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思路,整合提升中医药产业孵化园、中药材饮片加工园区等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区。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73家,其中规上企业21家。
走进加工车间,当归的价值被不断挖掘。从传统的中药饮片,到浓缩当归丸、芪参养生醋饮、归芪酒,再到中医药美容护肤系列产品,岷县正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县年加工中药材能力达20万吨,产值超11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
为保障品质,岷县投入3200万元建成“1+18”中药材溯源平台,年检测能力达1.2万批次,构建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追溯体系。
线上线下齐发力:品牌与融合共舞
在中国当归城——这个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交易中心,交易旺季时人声鼎沸,日均交易量超800吨,年交易额达240亿元。以此为龙头,岷县形成了“1+2+N”的线下交易市场体系。
同时,一根网线让“养在深闺”的岷归走向世界。岷县积极培育电商新业态,目前已有中药材销售电商企业89家、各类平台主体1600多家,年销售额超5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岷县再次入围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前十,并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典型案例。
品牌建设与融合应用,则为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岷县积极推行“甘味”品牌建设,培育了“岷县当归”“顺和”等2个中国驰名商标。“岷县当归”品牌已先后获得30项殊荣,2025年成功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
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正催生新的增长点。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国家博物馆荣获“最受欢迎非遗项目”。依托“千年药乡”金字招牌,岷县打造了3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成养生馆、药膳坊等特色业态56家,开发出46个药食同源产品和11个日化产品。今年以来,已累计接待中医药康养游客8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3亿元。
从一株种苗的精耕细作,到一条产业链的集群发展,再到一个区域品牌的熠熠生辉,岷县正以守正创新的精神,让古老的中医药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株承载着希望的“千年药草”,正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