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锻造“钢筋铁骨” 产业焕新升级——我省加快现代产业发展机制改革综述
  • 时间:2025-10-27
  • 来源:新甘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近年来,我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夯实工业基本盘,通过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向发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甘肃电气集团兰电股份数字化智能车间。(资料图)

  向新而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优势产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出台加力支持工业企业设备更新的若干措施,制定钢铁、石化等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5年,全省实施304个“三化”改造项目,传统产业加速焕新升级,展现出“老树发新枝”的良好态势。

  新兴产业培育方面,1-9月,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524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739亿千瓦时,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居全国前列。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绿电聚合试点顺利开建,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4万P。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成为驱动全省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同时,我省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制定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绿电制氢等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十五五”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加快编制,探索构建全省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改旧育新、双向发力之下,全省产业集群加速壮大,目前已形成包括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11个省级产业集群的“2+11”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多层级、广覆盖”发展格局,呈现出“规模稳步扩张,特色优势初显”的特征。今年1-8月,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产值5106亿元,同比增长15%,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9.4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7%。

阿克塞汇东75万千瓦光热+光伏试点项目。(资料图)

  向高而攀,推动产业科技化绿色化

  我省突出科技创新关键引领作用,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全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字号”实验室达14家,新创建15个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59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7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41家。

  在强科技行动的有力带动下,全省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白银集团高纯铼制备技术,打破铼金属长期依赖进口局面;星火机床研制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助力国家工业母机“破卡”“突围”;兰石集团研发的首台厚壁镍基材质冷氢化反应器,填补国内空白;中核四〇四攻克废液提取氪-85技术瓶颈,研发锶-90提取关键萃取剂,增强了我国关键核素自给能力。

  全省加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制定印发石化化工和钢铁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大节能降碳重大项目建设力度,目前,对标国家《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我省工业重点领域企业中优于标杆水平的装置占比达到35%以上,其中电解铝、烧碱、铜冶炼等行业装置标杆水平的占比已超过50%。全省已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21户、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1个、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户,今年上半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6%,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金川集团镍成品库全流程智能化作业现场。(资料图)

  向融而兴,激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我省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省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平台载体建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204家。服务业新体系构建完善,进一步培育壮大服务业企业经营主体,1-9月全省八大重点领域规上服务业企业实际入库333家、达到1195家,较2024年末增长38.6%。

  全省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加大企业和项目“增量”激活全局。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兰白片区积极承接区域特色产业,河西片区加力承接新兴产业,陇东南片区持续承接电子信息和能源化工产业,着力打造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重要承接地。

  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产业拔节生长。1-8月,全省围绕14条重点产业链引进项目3100个,签约额6448.23亿元,到位资金3650.11亿元。“雁阵”效应不断显现,全省14条产业链共培育链主企业121家,上半年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2户、累计达到1003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户,基本构建起“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企业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