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清水县:水土保持激活乡村建设活力
  • 时间:2024-09-11
  • 点击:0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今年,清水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密结合“三抓三促”行动,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按照“跳出水保干水保”总基调,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守正创新,持续在水土保持建设上狠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

流域提质增效治理夯牢产业基础“宽阔地”。秉持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全力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打基础。谋划储备项目6类9个,总投资1.6亿元,已到位资金3000多万元,年内实施工程超过半亿元。实施的上湾梁和庙山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坚持“山、水、林、田、路”一体化治理,建设梯田5355亩,水保林936.3亩,封禁治理3.62万亩,生产路(砂化路)11.44千米,排水渠7.93千米,田间道路19.74千米,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处等其他工程措施,使耕地“窄、陡、散”的落后状况和小农户分散细碎化种植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宽阔平整、交通便利的优质良田呈现出连畴接陇的种植格局,为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乡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贾川乡等乡镇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打造的产业基地,春季谋划种植了板蓝根1200亩,计划建设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处1500亩,水土保持工程引领乡村产业开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能力显著增强。

清洁小流域加力文化建设“新动能”。不断探索小流域建设领航文化建设,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以流域为单元,按照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目标,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谋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统筹配置沟道治理、农田提升改造、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实施的温泉沟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将封育治理、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坡面水系工程、谷坊、护坡工程、生产道路、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桐温大桥—温泉上王庄段小流域打造成了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精品小流域。形成了以水土保持建设促进文化开发,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生态建设新格局。使区域内6村2000多户6000余人受益,特别是带动30户文旅经营个体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在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持续为乡村“塑形、铸魂”。

淤地坝澄清乡村建设“水源地”。将建设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县水土保持沟道治理的重中之重,统筹考虑区域特征、资源禀赋、工作基础,突出规划引领、环境整治和特色发展,建成马连湾、上牟沟和牛家沟等集拦泥滞洪、节水灌溉、促进旅游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淤地坝。全县已建成大型坝4座、中型3座,新开工的青莲沟和丰盛沟等2大2中1小5座淤地坝,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年底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淤地坝的建设,使坝控范围内的泥沙洪水得到有效拦蓄,既减少入黄泥沙,调节局地小气候,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保障区域内果园、农田灌溉及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还能够有效涵养水源,为周边水源地提供稳定的水量补给,保护水源地生态、提升水源地质量,绘就了一幅幅沟净、水清、岸秀、景美的山区新画卷。

监测监管守住生态文明“红底线”。打好“强监管、强监测”组合拳。落实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稳步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效率。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持续提高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紧贴国家、省、市水土流失“两区”划分成果,严格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严格“三同时”制度;所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均要求生产建设单位选择资深单位编制,均邀请市级专家评审,均严格按审批要求准予行政许可。今年以来,开展集中巡查55次,摸排生产建设项目9个,下发执法文书11份,审批水土保持方案9个,水土保持验收报备1个。将“强监管”与优化服务主动结合起来,积极协调发改、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未批项目督查”“在建项目检查”和“验收项目核查”,辖区内省批市批项目执法监督和县批项目日常监管“双覆盖”。加强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蓄水保土评价能力。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的汤浴河流域监测点纳入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和黄河流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技术要求开展工作。逐年开展监测点升级建设工程,修缮原办公用房和监测点道路护坡、建设管理用房、8°、20°、25°自由坡面径流场。坚持科学监测不间断,监测降雨66次、降雨量550mm,土壤水分监测21次,制定监测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水土流失观测、数据整理报送、监测人员岗位职责及质量管理制度,实现监测点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持续为水土保持决策管理提供翔实科学的基础数据,促进水土保持建设高质量发展。

撰稿:马小龙  审核:田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