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09-29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凉水保人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丰富“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水土流失治理“平凉经验”内涵,奋力谱写平凉绿色发展新篇章,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嬗变,稳步迈入“绿富共赢”的新境界。
大胆探索实践,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增底色。1954年,平凉市率先在纸坊沟开展淤地坝建设试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形成了纸坊沟、田家沟、庙龙沟等比较完整的坝系,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沟道坝系为控制性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之路。1964年,庄浪县郑河上寨拉开梯田建设序幕,平凉梯田从动员群众人工修建到人机结合专业化治理,从一村一弯碎片化试点到整乡整流域规模化推进,从单纯平田整地到全方位深层次产业化开发,1998年,庄浪县成为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坚持不懈开展小流域治理试点示范,成功探索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沟梁峁坡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治理新途径,示范建成了泾川田家沟、茜家沟、庄浪堡子沟、榆林沟等一大批能在全省打响叫好的精品小流域典型。1998年和2004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英国赠款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先后落地平凉,平凉水保赢得了世界关注,治理理念不断创新。进入21世纪后,全市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先后实施中央财政专项治理、生态修复试点、治沟骨干工程、黄河上中游局生态工程、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等项目。2017年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启动实施,2021年新一轮淤地坝建设项目集中开展,“以奖代补”、淤地坝“四变”改革、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在平凉进行试点,治理范围全面覆盖,治理措施不断拓展,先进技术快速跟进,平凉水保迈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截至2023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33.7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4.12%。泾川县、静宁县分别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庄浪县荣获“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泾川县田家沟、庄浪县榆林沟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12年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现场会在静宁县召开。
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实现治理效果新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水土保持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全市将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纳入绿色平凉建设的主要内容,编制印发《“十四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贯彻落实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水土保持区划》《淤地坝建设专项规划》等,启动编制《生态清洁小流域专项规划》,加快构建“一山两河七区多点”空间格局。围绕“静宁苹果”“平凉红牛”“问道崆峒·养生平凉”等地域品牌和优势,推动发展“梯田+产业”模式,让贫瘠田变成金土地。探索开展“淤地坝+供水”模式,为农村饮水、高效节水和养殖发展“解渴”。打造了平凉浚涵谷、崆峒东沟、泾川党原丁寨、灵台干槐树、崇信九龙沟、华亭大南峪、庄浪上寨、静宁界石铺等一大批流域治理新典型,灵台尝试邵寨煤矿、高速公路弃渣和水保综合治理“弃用双赢”新模式,社会办水保有了新突破,“小流域+”发展模式取得丰硕成果。试点完成17座淤地坝变水源、变道路改革任务,不断挖潜工程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建梯田506万亩,造林604万亩,种草83万亩,新建淤地坝138座,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7年平凉市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1年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平凉召开,2022年、2023年泾川县、庄浪县先后被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称号。
强化建设管理,努力打造平凉水保新名片。2023年市政府成立了平凉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工作新格局。积极探索实践“1+N”建管新模式,将水保工作融入市县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统筹安排,加强水保工程与其他涉农项目融合对接,水保投资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工程建设紧密跟进乡村振兴重点区、农业产业集中区、和美乡村先进区、流域治理潜力区等进行布局,走出了“大生态、大水保”的生态建设新路子。树立“项目为王”思想,优化前期工作推进思路,全面加强项目储备争取力度,2021年以来共落实各类水保资金5.03亿元,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建立了领导包抓县(市、区)工程责任制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管理要求,坚决执行建设程序,坚持定期不定期督导检查,硬件工程和软件资料同步推进,督查问题及时反馈,跟踪落实整改消号,通过座谈会、推进会等形式,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购买无人机加强面上任务面积测控,严格把关工程建设质量。制定印发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管理、档案管理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等4个实施细则,通过前期工作的列席式介入、过程的深入跟进、竣工验收的现场指导,全市水保工程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加大宣传执法,坚决树牢保卫水土硬支撑。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平凉预防监督机构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监管执法从粗放到精细持续转变,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发展。坚持开展水土保持国策进党校、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五进”活动,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水土保持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平凉市、崇信县率先建成智慧水保信息化监管平台,2024年在灵台县梁原乡安冯村建成全市首个市级农村水保文化宣传阵地。通过现场图斑复核、无人机航拍、数据库分析等办法,采取暗访督查、专项检查、约谈函询、通报整改、“承诺+信用+清单”等措施,成立了市水务局、市检察院、市公安局水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协作办公室,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全市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落实率、验收率连续10年均达到90%以上,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累计2.5亿元。2024年集中开展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整改水土保持补偿费历史欠账问题511.18万元,全市今年已收缴水土保持补偿费2295.52万元。1991年,华亭县被水利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列为黄河流域第二批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试点县。1999年,静宁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被水利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授予“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先进单位”。2008年,华能平凉发电厂一期水土保持工程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59个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2015年市水保局被水利部黄委会评为“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先进集体”。2021年市水保总站被水利部黄委会作为“全国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先进集体”通报表扬。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平凉水保人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聚焦“三区一城市”新定位、新目标,乘势而上,担当作为,为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作出水保新贡献。
(撰稿:张芳 杨伟伟;审核:刘苏杰;编辑:戴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