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2-18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近年来,甘州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防洪保安全、优质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五位一体”发展目标,创新构建“三级河长领衔、部门协同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立体化管水治水体系,通过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河湖管理水行政专项执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三大行动,实施系统治理、标本兼治、水系联通工程,打造出芦水湾、黑河弱水湾、润泉湖3处美丽幸福河湖示范标杆。
一、高位统筹健全体系,筑牢水生态保护立体防线。一是发挥“牵”的作用。年内区级总河长2次签发总河长令,发布河湖长制工作要点,召开区级河长现场办公会1次,通过高位统筹和系统谋划,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深化跨区域协作机制,在《跨省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框架下,联合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开展板槽河流域联合巡查巡检,协调解决突出问题2件,为跨界河流落实河湖长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二是增强“抓”的力度。甘州区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组织协调、分办督办职能作用,完善河湖长动态调整递补等2项机制,靠实区级抓河湖、镇村盯沟渠、全民护绿水3项管护责任,通过常态化巡查、系统化治理、立体化监控、法治化管护、有序化利用、社会化监督、全民化参与7项措施,全区333名河湖长全年累计巡河24293次,巡河率100%,实现了对全区河湖的全覆盖监管。通过常态化巡查和立体化监控,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各类河湖“四乱”问题157个,有效维护了河湖健康生态。三是提升“督”的质效。注重河长制综合化考评,制定河湖长制考核制度和河湖长述职2项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河湖长(N)+明察+暗访+督办+约谈+述职+考核”N+6管理监督模式。将考核结果纳入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经济责任目标考核,三级河湖长责任主体监督考核“传压器”和“指挥棒”作用持续发挥,全区1个单位,1名个人先后荣获全省河湖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靶向攻坚系统提升,打造水环境治理示范样板。一是强化“四乱”问题整治。创新开展严查污水直排、垃圾乱倒、违建侵占“三查行动”,持续加大河湖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力度,全年共整治涉河湖生态环境问题197个,清理各类垃圾121吨,清淤整治河道1.7公里,整改销号水利部反馈卫星遥感疑似河湖问题34项,建立“清单式管理+销号式落实”工作机制,确保问题发现一处、整治一处、销号一处。二是汇聚治水管水合力。锚定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三清目标”,有效运用“河湖长吹哨、部门报到”“公检法+河湖长”等工作机制,在水事违法行为多发领域、重点流域、开展联合督查3次,下达检察建议书1份,下发督办通知22份,交办的40个河湖库“四乱”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河湖长制工作合力。三是加快反馈问题整改。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反馈我区存在“大量建设人工水面长期违规取水”等方面问题,按照“一湖一策”的要求,分领域、分节点、分步骤,科学评估人工水面项目实施必要性、程序合法性、手续合规性、资料完备性,采取封堵取水口,恢复自然生态的方式,取缔大剧院西侧公园、白塔彩虹公园等11处人工水面,对保留的芦水湾、黑河林场等10处人工水面,规范建立取用水台账,安装取用水计量设施6处,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核定压减年用水量,确保问题全过程全要素全周期闭环整改。
三、多措并举长效巩固,扩大水生态修复治理成效。一是以全域统筹推动智慧水生态。通过构建“感知广泛化、处理高效化、协同智能化、运维安全化”的智慧水网体系,完成规模以上河流重点河段视频监控全覆盖。在市区两级规模以上河段建成48处智能监控,省级实现监管平台全量数据对接,推动河湖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人工巡查向“智能监测+网格化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二是以水岸共治构建绿色水生态。谋划实施平易河等5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助推乌江镇、明永镇和美乡村建设等水生态治理项目落地实施。高标准完成芦水湾、黑河弱水湾、润泉湖美丽幸福河湖创建任务,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及省级抽查验收,全域河湖“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格局逐步形成。全区2个国家考核监测断面黑河莺落峡、高崖水文站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达标率100%。三是以文化引领打造健康水生态。广泛开展河湖长制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村社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单8万余份,借助节水型社会宣传,依托甘州融媒体等平台,开展《区委书记、局长、水管所长话节水、谈形势、谈认识》专访12期,营造了全社会保护水生态的浓厚氛围。同时结合“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全区护河日”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护河爱河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湖保护氛围日益浓厚。
撰稿:成旭林 陈晓雨 审核:王志刚 付玉飞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