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5-12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系生态安全的关键命脉。近年来,面对地下水超采严峻形势,张掖市以“打造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为目标,统筹“供、蓄、引、治、保、管”系统治理,打出一套地下水超采治理“组合拳”,实现2024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4125万立方米,第四季度全市超采区地下水位“止跌回升”,成功遏制水位下降趋势,地下水综合治理成效显现。
顶层设计破题
——制度“刚性约束”拧紧用水“阀门”
张掖市将水资源管理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挥棒”,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四项机制”,把节水指标与水资源管理纳入党政履责“督考一体化”平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通过立法攻坚,《张掖市地下水管理条例》完成调研与审议,为地下水保护奠定了坚实法治基础。印发《张掖市地下水分区管控方案》,编制《黑河流域(张掖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合理利用规划》《张掖市地下水超采治理专项规划(2024—2030年)》《张掖市地下水削减规划(2024—2030年)》,将地下水压减目标分解到年度、超采区、灌区。各县区科学制定用水计划,共发放水权证233819本,实现工业、城市供水等领域用水权确权全覆盖,将用水权精准分配至村社、农户和企业,从源头上落实“以水定产”原则,构建起严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防线。
工程治理塑形
——水源置换打通“地表替代地下”脉络
在超采区治理中,张掖市以“地表水源置换地下水”为核心路径,创新推广高台县骆驼城“港湾式”泵池等模式。甘州区建成117处“井转河”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22万立方米,实现农田灌溉水源从地下水向地表水的转变;临泽县通过改建马莨槽支渠,将小泉湖地表水引入超采区,压减地下水195万立方米;肃南县完成424眼智能计量设施升级改造,实现地下水“看得见、管得住”。一系列工程举措如同“毛细血管”,将地表水引入田间地头,逐步修复地下水生态。
改革创新赋能
——价格杠杆撬动“节水内生动力”
水价改革是撬动节水的“关键支点”。张掖市率先实施地下水价调整,将六县区地下水运行总成本提升至高于地表水水价,通过“价格差”倒逼用水户优先使用地表水。同时,积极推进水权交易改革,2024年全市开展水权交易2248宗,交易水量5803.06万立方米,其中市外水权交易1宗136万立方米,不仅实现了“农业水权进工业”的跨用途调配,更通过“节水增收”激发了社会各界的节水动力,形成了市场驱动的节水新格局。
全民共治聚力
——节水理念浸润“千万家”
从“政府治水”到“全民节水”,张掖市构建起立体式宣传格局。召开全市节水标杆建设动员大会,市级领导带头宣讲节水政策;“世界水日”期间,“万屏点亮”“万人签名”“志愿巡河”等活动掀起热潮,《张掖日报》“水务局长谈节水”专栏深度解读政策,让“节水为荣”成为社会共识。如今,节水型小区、企业、学校等载体遍地开花,全民节水蔚然成风。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正在张掖落地生根。下一步,张掖市将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支持,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谋划水源置换工程,构建“两横三纵、多源互济”水网体系。从祁连山下到黑河之滨,这座西北小城正以“刚性约束”守护水资源,以“系统治理”重塑水生态,聚力打造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
(刘鹏 杨国崇撰稿 张福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