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9-29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乡村振兴号角劲,移民发展谱新篇。近年来,瓜州县水务局立足全县发展大局,以库区移民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锚定“宜居、宜业、幸福”目标,统筹推进民生改善、产业培育、文化赋能,全力做好库区移民后续扶持文章,让昔日荒芜之地蝶变为民生殷实、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幸福家园,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水务动能。
民生筑基:从“忧居”到“优居”,刷新乡村“幸福颜值”
“住得舒心、走得顺畅”是库区移民最朴素的期盼,也是县水务局推进后扶工作的首要抓手。针对广至藏族乡、布隆吉乡等移民聚居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县水务局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以整村提升、集镇改造为突破口,让移民生活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在广至藏族乡,曾经破旧漏雨的土坯房被整齐坚固的砖房取代,泥泞难行的土路升级为平坦宽阔的硬化道路,太阳能路灯沿村点亮夜间出行路,污水管网全域铺设解决“污水横流”难题。如今走进村庄,屋舍俨然、道路洁净、路灯明亮,乡村“颜值”与“舒适度”双提升。在布隆吉乡,集镇道路改造工程让坑洼路面“旧貌换新”,规划有序的停车位、平整畅通的人行道,不仅方便了居民日常出行,更让集镇商户经营环境显著优化,烟火气与幸福感同步升温。
“以前住土坯房,下雨天整夜担心漏雨;现在砖房暖和又结实,出门就是水泥路,晚上路灯亮堂堂,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广至藏族乡移民群众扎西才让的感慨,道出了库区移民的共同心声。
产业赋能:从“输血”到“造血”,激活增收“内生动力”
产业兴旺是移民群众稳定增收、长远发展的核心支撑。县水务局立足库区各乡镇资源禀赋,跳出“单一帮扶”思维,以“特色化、规模化、循环化”为方向,培育壮大戈壁农业、生态养殖等富民产业,让移民群众从“靠政策”走向“靠本事”,实现增收能力“可持续”。
针对广至乡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的现状,县水务局牵头打造现代戈壁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推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流星雨西甜瓜、巴西清喉、水果西红柿等特优品种在这里扎根结果,凭借高品质赢得市场青睐。2025年,更是投入700余万元项目资金,对250余座老旧日光温室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产能与品质,让“戈壁棚”变成“致富棚”。
在腰站子镇,县水务局聚焦养殖产业升级,助力当地养殖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合作社存栏西门塔尔优质基础母牛800余头。同时,引入牛粪有机肥生产线,构建“养殖—粪污—有机肥”循环产业链,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拓展了增收渠道,预计合作社年增收可达80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以前种大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剩不下多少钱;现在种温室大棚,一年能挣四五万,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广至乡种植户李娟的话语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文化铸魂:从“无阵地”到“乐有处”,涵养乡村“精神底气”
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县水务局更注重移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设施建设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核心,让库区移民在新家园找到“文化归属感”,凝聚乡村发展“向心力”。
2025年,县水务局投入750万元,在广至乡新堡村推进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整治及群众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如今,一座融合藏族特色文化元素的多功能广场拔地而起。标准篮球场满足运动需求,藏式雕花装饰的演出舞台为民族文化展演提供平台,宽敞的活动空间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主阵地”。每到夜晚或节假日,锅庄舞、民族社火等文化活动在这里热闹上演,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更让藏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邻里关系愈发和谐,乡村凝聚力显著增强。
“以前村里没地方聚会,吃完饭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有了文化广场,每天和大家跳跳舞、聊聊天,还能看民族表演,心里特别热闹!”新堡村村民卓玛的笑容里,满是幸福与满足。
长远谋划:锚定“共同富裕”,续写库区“幸福新篇”
从民生改善到产业培育,从文化建设到生态保护,瓜州县水务局推进的库区移民后扶工作,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以“长远发展”为目标。下一步,县水务局将继续立足全县乡村振兴大局,聚焦移民群众新需求、新期盼,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特色产业培育,加强技术培训与市场对接,让移民群众“增收有门路、致富靠本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丰富文化活动形式,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如今的瓜州库区,宜居的环境、兴旺的产业、浓厚的文化氛围,正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县水务局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移民后扶工作,让每一位库区移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写下更生动的“水务篇章”。
(撰写人:康丽 审核:张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