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奋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时间:2025-05-20
  • 来源:甘肃日报

崆峒区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图为麻武乡麻武村航拍图。 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舟曲县立节镇杰迪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舟曲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石羊河民勤蔡旗断面三水相汇,美丽壮观。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黄河之畔美丽的靖远县城。 靖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崆峒区 竞进提质 向上向好

本报平凉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今年一季度,平凉市崆峒区坚持抓项目、促招商,兴产业、夯基础,惠民生、保安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重点工作评价位列平凉市7县(市、区)第一,经济运行呈现竞进提质、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季度,崆峒区一产增加值等9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全面落实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激励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269万元,完成旱作农业25.7万亩,春播粮食作物11.8万亩,一产增加值增长7.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省9.5%。积极举办文旅市场拓展活动,共接待游客26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花费1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25.3%。

崆峒区全力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谋划实施重点项目482项,总投资674.7亿元,当年计划实施项目303项,总投资116.1亿元,开复工64项,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一季度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8项,概算总投资49.2亿元,完成到位资金18.9亿元,增量7.2亿元,同比提升87.5%。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一季度新增经营主体1524户、培育“四上”企业8户,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96.5%和99.6%。

同时,将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两项指标进入全省86个县(市、区)前十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两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二。

临夏县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本报临夏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虎)今年以来,临夏县把农产品加工作为拉动农业增长的关键突破口,实施农业延链强链行动,突出特色、深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临夏县依托重点龙头企业,持续打响预制菜产业新名片,创新生产特色预制菜产品,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电商销售”模式,支持对外出口发展,提升产业规模效益。提速发展肉蛋鸡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引领,补齐屠宰加工短板,截至目前,鸡存(出)栏量分别达到200万只和500万只以上,产蛋量达到0.6万吨。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加大奖补政策支持,有序扩大蜜蜂、蛋鸽、肉兔、冷水鱼养殖规模,多途径促农增收。发展火锅食材产业,畅通花椒、牛羊肉及副产品等底料食材进川入渝供应链,建设火锅食材供应基地。

同时,着力发展化妆品新兴产业,研发生产以啤特果发酵液为原料的护肤品,服务保障好华熙啤特果全产业链项目。创新发展精酿产业,研发生产以树莓、葡萄、油桃等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精酿果酒。持续发展花卉产业,支持经营主体建立牡丹、芍药等传统花卉培育基地,研发牡丹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鲜切玫瑰海外销售规模,做大花卉经济。

此外,临夏县深入实施品牌培育工程,积极组织认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有机产品,帮助企业完成“帮客羊”和境外商标注册,力争入围“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企业2家、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0个。

靖远县 工业强县 产业兴县

本报靖远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彭雯)今年以来,靖远县锚定“工业强县 产业兴县”目标,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工业总量、提升项目招引力度、优化涉企服务,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7亿元,同比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

靖远县对县域内工业企业设备更新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实施“三化”改造重点项目,甘肃华运金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再生铅项目、白银京宇新药业有限公司产业升级与清洁生产项目、金杭瑞绿色建材生产线、恒达生再处理铝灰(渣)10万吨的回收利用项目等已完成。不断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通过整合各类存量资源,优先改造利用存量设施,新建改建5G基站,实现城市主城区、云产业重点企业、云小镇、数字经济用户等重点行业区域5G网络基站全覆盖。围绕有色稀土、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目前已签约项目7个,签约资金37亿元。一季度,新续建项目开复工81个,完成投资15亿余元。

靖远县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提升专项行动,支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兑现奖补资金,为3家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积极申请省级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50余万元。积极解决融资难题,今年以来,组织26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与银行对接。靖远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至今,累计担保5000余笔7亿余元,累计代偿260余户7500万余元。

舟曲县 农业优先 文旅赋能

本报舟曲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蔡文正)近年来,舟曲县紧抓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以及东西部协作政策契机,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去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比全省增速高7.5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速位居全省榜首,实现了县域经济质的稳步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舟曲县立足“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深入开展“产业大增效”行动,积极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成1个省级产业园、213个产业基地与示范点,5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打造拉尕山、翠峰山等精品旅游景区,以及“簪花之路”“云上舟曲”等特色旅游品牌。电商交易额达8000万元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7.22%。

深化城乡融合,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谋划争取城乡融合发展项目,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完善城区集中供暖、污水处理扩容改造、城区综合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创新“联村党建+集体经济”模式,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33万元。建成32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认证25个和美乡村,获评“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竞争力十强县”。

舟曲县全面推行“大综窗”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涉企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结率均达100%。严格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等制度,企业开办全流程2小时内即可办结。同时,设立4000万元强县域行动奖励资金,激励一、二、三产发展壮大。

民勤县 依托沙漠 主攻能源

本报民勤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近年来,民勤县大抓产业、狠抓项目、紧抓招商,县域经济呈现“增速领跑、结构优化、动能强劲”良好发展态势。去年,民勤县经济社会27项主要指标中,17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全省水平,16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8%,高于全省46.6个百分点,连续2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民勤县以“工业园区+链长制”为抓手,全力培育现代寒旱农业优势区、河西走廊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零碳”产业先行区、沙漠生态旅游黄金区。风光电建成及在建规模达到334万千瓦,以远景为链主的风电主机、叶片、塔架和轮毂等“大件”实现“民勤造”,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链产值分别达36.41亿元、3.25亿元。

瞄准沙漠生态旅游方向,深入实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提质赋能“体育赛事、非遗展演、文旅节庆、文娱表演、营销推介”五类活动,全年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均成倍增长,获评“中国最佳沙漠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三北”六期等重点工程,实施青土湖生态屏障守卫、环绿洲锁边林带建设等“五大工程”,完成人工造林8.43万亩、工程固沙13.16万亩,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探索“互联网+志愿者”公益治沙新模式,在全国发起“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1万多名志愿者栽植梭梭、柠条等沙生植物152万株。

甘州区 攀高向强 步伐铿锵

本报甘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侯洪建)今年以来,甘州区以实施强县域行动为抓手,立足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发展定位,统筹生态和经济、城市和乡村、产业和民生、发展和安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超额完成季度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1.79亿元,同比增长8.3%。

甘州区坚持品牌强农,以“甘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为主导、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构建“1+N”品牌发展体系,推动蔬菜品牌长效建设;建成省级以上蔬菜标准园和蔬菜标准化生产小区52个,“三品一标”蔬菜面积达25万亩,认证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共91个;“金张掖夏菜”荣获“甘肃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甘州娃娃菜”荣获“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甘州区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做好引客源、兴业态、提品质“三篇文章”,精心打造“彩虹张掖·诗意甘州”六条旅游线路,实现诗意甘州由“几处美”到“全域游”的跨越升级。

同时,深入开展“近悦远来·入企惠企帮企”走访活动,为648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地、用水、用电等92个问题;率先发放全省首笔100万元有机农业GEP生态价值贷款;全力推进“包抓联”“六必访”制度,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保障惠企政策“应享尽享”,9566名党员干部包抓联企业全覆盖,帮助解决诉求138项,让企业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

永昌县 谋划在先 产业主导

本报永昌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谢晓玲)今年一季度,永昌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5亿元,同比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顺利实现首季“开门红”。

永昌县储备总投资1082亿元的重点项目、前期项目280项,谋划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211项277.7亿元。招引到位资金32亿元,同比增长25%。系统制定重点投资、重大建设、重大前期3个清单,全周期代办、全要素服务、全覆盖调度。

同时,深入实施工业经济稳增长行动。创新推行复工复产“四个一”工作模式和“五个一”安全措施,3036家包联企业诉求化解率达90%以上。持续深化产业赋能行动,编制主导产业链行动计划,总投资681.1亿元的88个产业链项目已开工33个。全力推进园区提质扩容行动,持续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一区三园”发展布局加快构建,一批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加紧实施,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四上”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一企一策”明确标准、程序、时限、储备、政策等措施,80家企业入库培育,8家商贸企业升规纳统。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带动消费近1500万元。加快推进登山步道、博物馆布展、长城保护利用等重点项目,持续开展“大美永昌天天游”活动,一季度接待游客人数149.1万人次,旅游收入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和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