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定西通渭:文旅“四大名片”力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5-04-22
  •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品通渭书画、享陇上神泉、访红色圣地、游耕读人家。4月18日,定西市通渭县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热情邀约四方宾朋,全方位展示其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与强劲产业发展潜力,为文旅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动采用视频连线与现场推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通渭大地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活力。通渭县委主要领导在致辞中表示,通渭正以“四大名片”为抓手,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动能转化,书写新时代的“通渭篇章”。

推介会现场。

品通渭书画:翰墨流芳韵无穷

“我的故乡在陇中通渭。从汉代的歌赋、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儒墨,再到当下的民风民俗及‘书画现象’‘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是这片热土上悠久书画情怀的真实写照。”甘肃画院相关负责人在推介通渭时饱含深情地说。

通渭人对书画的钟情早已融入血脉。当地农民有着独特的“双面人生”:扛起犁头能熟练耕种,拿起笔杆便化身书画艺人。这般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通渭的书画艺术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升华,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与深厚文化内涵,被学术界赞为独特的“通渭现象”。

走进通渭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气派的厅堂楼阁,还是质朴的寻常百姓家,一幅幅悬挂的书画作品都成为独特的风景。“呼儿童莫错过一犁春雨,愿子弟早博得万里春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些饱含寓意的书画,传递着通渭人的精神追求。

目前,全县书画创作人员达1万多人,其中,中美协会员16人、中书协会员53人。文化企业已有106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达800多家,书画经纪人有2600多人,在县外经营的画廊有280余家,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兰州等地建立了基地。

新的一年,通渭将持续深化“政府支持、群众共创”和“书画+产业”发展模式,力争书画产业链总产值突破7.5亿元。

为文旅推荐官颁发聘书。

享陇上神泉:康养胜境沐温泉

在该县县城西南4公里处流淌千年的通渭温泉,经测定,温泉水直接取自地下约200米深处无污染岩层,保留着深层温泉的天然纯粹,恒定水温113℃,自流至地表仍保持53.9℃。

“泉水中偏硼酸达到医疗价值浓度,温度达到医疗热水水温要求,对银屑病、湿疹、神经痛、风湿病、关节病、脉管炎等各类疾病有独特疗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代表在推介通渭温泉时介绍,“当下,水疗康养已成为全球健康产业中发展迅猛的领域之一,而通渭温泉水质优、水温宜、水量大,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发展康养产业优势得天独厚。”

今年,该县依托温泉这一独特优势,投资18亿元分步打造西北一流温泉康养基地,让“享陇上神泉”文化康养品牌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访红色圣地:革命薪火永相传

通渭全县80%以上的村庄都留下了红军坚实的足迹,共有红色革命遗址43处,年接待参观、教育和旅游人数超过50万人次。1935年9月27日晚,在榜罗镇中心学校校长办公室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即榜罗镇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如今,榜罗会议纪念馆已发展成为集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党性实践、“大思政课”校外实践研学和党史研究于一体的红色圣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追寻红色记忆。

游耕读人家:田园雅韵乐悠悠

走进通渭人家,门楣上规规整整的“耕读第”三个字格外醒目,诠释着这里“一边耕田、一边读书”的生活理念。通渭以鲜明的“耕读文化”为特色,崇尚文化、热爱书画。汉代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就是典型的代表,其赠答诗歌和叙别书信对中国五言诗的发展贡献卓越。

通渭人的耕读家风代代相传,孕育出众多杰出人才。几间房屋,半藏农具半藏书——通渭崇耕尚读、诗书传家的淳朴民风,还孕育出书画、小曲、剪纸、皮影、雕塑、饮食、建筑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文化。“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维读维耕”——这一治家理念和处世哲学,在通渭世代传承。(文/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