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5-26
- 来源:甘肃日报
本届深圳文博会上,“文化遗产大数据超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设备”引行业瞩目。这件由甘肃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生产的设备,可实现百亿像素级的文物数字化采集,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数据支持。
走进甘肃主题馆,甘肃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甘肃省百草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展区里的清代《金城揽胜图》数字化采集过程,吸引了众多观众。
记者看到,由文化遗产大数据超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设备采集的《金城揽胜图》数据,经过数据校验、图像校正、拼接等多个程序后,将整个数据完整地呈现在一旁的计算机上。而一侧的大屏幕上,则滚动播放着《金城揽胜图》构建活化模型的宣传片。
甘肃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张磊向参观者介绍说:“我们自主研发的平面采集设备,配合超级计算能力,能够捕捉到肉眼难以察觉的纸张纤维、墨迹渗透等微观细节,单幅图像数据量可达5GB。”
据介绍,文化遗产大数据超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设备可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重点文物和古遗址科技保护与修复工艺,文物及重要典籍综合保护修复和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等领域。该设备利用先进的图像采集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对文化遗产(如文物、建筑、遗址等)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化记录和保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为未来的修复、鉴真、分析和重建奠定基础。
“这是一套完整的国产化平替设备,它在精度、色彩还原度、便携性等方面与国外一流设备不相上下,曾为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文博学院、读者美术社等单位提供了多项数字化服务,并建立了完善的文物数字档案库。”张磊说。
目前,文化遗产大数据超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设备可提供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采、管、研、用”等服务,形成从数字化采集、资源库管理到数字资源研究、数字资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仔细观看过计算机上呈现的《金城揽胜图》后,重庆参展商胡先生感叹道:“以前只能看到文物的大致模样,现在能清晰地看见文物的每一个细节,连纸张老化产生的细微裂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甘肃通过持续加大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力度,为文物保护开启全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