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9-10
- 来源:新天水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伏羲庙考察时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位文保工作者,也为此后的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时隔一年,金风再起。当记者再次走进伏羲庙,但见古柏苍翠依旧,而庙宇内外,已是新意盎然。
数字重生,文物“活”起来
“咔嚓、咔嚓……”在天水伏羲庙的文物保护室内,相机快门声与摄影灯的频闪交织,一个历经岁月的陶器细节,正被精准捕捉并实时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成百上千张高清照片,最终在数据库里像拼图一般再现其最本真的原貌。
“可别小看这影像资料,有时一件文物需要现场拍摄上千张照片,数据容量达上百G!”采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是伏羲庙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的日常场景,这一年来,天水市博物馆以高标准推进各项基础工作,不仅在文物保护、核查、征集与外展交流同步发力,馆藏文物数字化项目正在进行中,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筑牢根基。
“目前,我们正集中力量对馆藏珍贵文物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覆盖文物达998件。”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管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此次采集工作精度极高,其中540件文物进行高清影像采集,292件完成三维建模,166件书画采用亿像素技术捕捉细节,同时还完成了2053页古籍的扫描,并研发了3套数字化管理系统。
如今,在天水市博物馆序厅内,那个长约4米的数字文物墙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文化窗口”。墙上汇集了106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成果,游客指尖轻触屏幕,就能360度旋转查看文物全貌——放大青铜器表面,细密的铭文纹路清晰可辨;聚焦陶器,裂缝中沉淀的尘埃与岁月痕迹直观呈现,让千年前的文明细节不再遥远。
光影流转间,原本静静陈列的文物“活”了起来,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参观的时空限制,让游客可以深度感受伏羲文化内涵的厚重与精妙。
文创出新,文化“潮”起来
伏羲庙景区的文创商店里,总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货架上新品琳琅满目:伏羲庙瑞兽冰箱贴、龙凤呈祥纹饰手持镜、五行元素手串项链……游客们或驻足细细挑选,或与同伴低声交流各自的喜好,还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产品的细节。
“您好,这款瑞兽冰箱贴还有货吗?”一位来自陕西的游客指着货架上立牌里的图片问道。工作人员略带歉意地解释:“实在抱歉,这款今天已经卖断货了,您可以看看其他款式,也都很有伏羲文化特色。”
天水市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工作人员介绍,断货的瑞兽冰箱贴是今年推出的爆款新品:“它复刻了伏羲庙先天殿牌坊的经典造型,每一件都经过手工绘画上色,背面不仅印有先天太极八卦图与瑞兽图案,还刻有‘万事如意’‘大吉大利’等吉祥成语,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贴近日常使用需求,一上架就受到游客喜爱,很快就断货了。”
这一年来,伏羲庙紧扣新时代审美与消费需求,持续推动文创产品创新。今年相继开发出瑞兽冰箱贴、龙凤呈祥手持镜、五行生肖手串等20余种文创产品,其中“河洛卦牌”获“全省十佳文旅创新产品奖”,新开发的文创产品在全市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并在全省文博系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打造出可消费、可体验、可带走的文化IP。每一款都融入了伏羲庙的特色文化内涵,既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记忆,不仅赢得了游客的广泛好评,更让伏羲文化以更轻盈、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了大众生活。
从文物数字化让文物“活灵活现”,到文创产品让文化“融入日常”,伏羲庙正以多元创新的方式,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探索出一条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新路径。
服务优化,体验“优”起来
在伏羲庙新落成的游客服务中心,通透敞亮的大厅流动着宁静与秩序。六个传统人工售票窗口与两台现代化的自助售票机前,游客们从容有序地缓缓前行,不见拥挤的长队。
来自西安的李女士刚刚微笑着为孩子取好门票,她欣慰地说:“一直期待着能来看看伏羲庙,没想到这里的设施如此人性化、考虑周到,带着孩子前来,感觉格外轻松和安心。”
确实,这里的便民设施正越来越完善。母婴室内,防滑地垫、温奶器、婴儿床一应俱全;医务室里急救担架、常用药品准备周到。门口的17组智能寄存柜解决了游客的行李负担,多语种服务窗口为国际游客提供了便利。更不用说那些细致入微的改进:拓展的80米参观道路、5座改造一新的旅游厕所、60套休息座椅、28处智能讲解点,以及33处更新完善的标识标牌。
“新游客服务中心6月正式启用后,我们的服务内容日趋完善。”天水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善,构成了除古建、文物外的“第三道风景”,直接带来了游客满意度的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伏羲庙与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分别达到96.1万和102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0%。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文化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讲解员孟莹告诉记者:“我们修订了3000多字的讲解词,推出了8期‘文博数字人’讲解视频和3个云展览,浏览量突破10万。”更令人欣喜的是,馆方还研发了30节社教新课程,编写了两册研学课程读本,开展了150余场社教活动,让两万多人次深入体验了伏羲文化的魅力。
“没想到在这里不仅能参观古迹,还能通过这么多新颖的方式了解伏羲文化。”李女士一边说,一边带着孩子在数字互动屏前体验,“孩子通过这些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比课本上的知识生动多了。”
站在焕然一新的游客中心门前,孟莹说:“我们正在制作《大哉羲皇》数字影片,将来会在这里长期播放。我们要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伏羲文化的魅力,让千年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多方聚力,成果“显”出来
一年来,伏羲庙的变化静水深流,却处处可见。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格外庄重,肃穆的钟声里,千年祭祀传统焕发新生。
文化传播之路越走越宽。六场原创展览接连推出,《秦与戎——天水地区秦戎文化展》跻身国家文物局推介项目,《微笑千年——天水地区北魏佛造像艺术展》荣获省级优胜奖。更有铜镜专题展西行青海,伏羲功绩展亮相武威,馆藏珍品首度赴法,在吉美博物馆中诉说东方源流。
学术深耕亦未停步。七月盛夏,一场围绕碑刻与汉晋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将伏羲文化推至世界学人面前;三本沉甸甸的专著即将出版,十余篇论文见诸书刊。专家们走出库房、讲坛,将伏羲文明的故事带进高校、机关和干部培训班,娓娓讲述中华文明的天水篇章。
项目建设稳扎稳打。一年投入275万余元,东西牌坊得以加固,数字文物墙点亮序厅,AI小程序轻触可及,古民居渗水监测、古树消险亦逐一落实。游客系统提升、专题展焕新,每一步都朝着5A级景区与国家卓越博物馆的愿景踏实迈进。
人才,是这一切的根基。馆内修订多项激励制度,培训、外派、竞赛频仍——三名修复师技艺夺魁,六名讲解员市赛获奖,更有小讲解员摘得省级二等奖,成为“如意甘肃推介官”。他们走向敦煌、故宫,带回来新知与热望;与兄弟单位握手协作,在校馆联合中播下未来的种子。
这一切,如细雨汇流,静默而坚定地书写着伏羲庙的今天。没有喧哗,却足够铿锵。
承古启今,薪火“传”下去
立足新阶段,天水市博物馆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以伏羲庙为核心,衔接卦台山、龙马洞等伏羲文化遗存,构建一条贯穿历史的始祖文化廊道,全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系统建立伏羲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持续打造世界伏羲文化中心、全球华人寻根祭祖中心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战略高地。
“我们始终铭记领导的嘱托,让祖先的智慧与创造持续激励今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天水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伏羲庙静静伫立,千年古柏枝叶簌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文明的守护与传承。祖先的智慧与创造,不仅属于过去,更应照亮未来,永励后人。这条路虽然很长,但它正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融入现代的血脉,继续被书写。(文/新天水记者 马凯 见习记者 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