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新气象——宕昌县山背村罗湾村脱贫攻坚见闻
日期:2019-02-18  来源:

初冬时节,气温骤降,天气异常寒冷,公路两旁的山上还残留着积雪。此时,处在大山环抱中的宕昌县山背村和罗湾村,虽然没有河谷的葱茏绿意,却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温馨、和谐。

(一)

晌午饭刚吃完,54岁的权新学便和邻居坐在自家的生产周转房前惬意地晒着太阳,享受着难得的清闲。看到记者一行到来,他立即起身回屋拿出了板凳,招呼大家坐下休息。

“老权,啥时候回来的?”

“刚回来没两天。”

“楼房住着舒服不?”

“楼房好啊,里面电视、沙发啥都有。这几天还供上了暖气,暖和得很,家里娃娃穿着线衣线裤满屋跑都不觉得冷。”

交谈中,记者得知,权新学去年年底就已经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住到了城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然而,对于我们山背、罗湾两村而言,‘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边;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想过上好光阴真的太难了。”权新学无奈地说。

为了破解一方水土无法养育一方人的难题,宕昌县两河口镇党委、政府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当地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目前,包括权新学在内的山背、罗湾两村群众基本都已搬入了县城宽敞的楼房里。

“我们家里4口人,政府给我们分了一套3居室,家具、生活用品样样齐全。不光住的房屋好了,在城里看病、娃娃念书都比在山上方便多了。”谈起进城后的生活,权新学心里特别满足。

权新学所在的两河口镇山背村地处高半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制约,当地群众的生活相当艰苦。

“有一年冬天,我晚上出门的时候,脚下一滑,把肩膀摔骨折了。那时候,下山的路特别难走,再加上是夜里,村里人七手八脚,整整花了三个多小时才把我送到了城里。自打进了城,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几分钟就能到医院。”权新学刚一说完,他的表哥权巧学也打开了话匣子,给在座的人讲起了农村的苦和城里的好。

“镇上不仅给村民在县城里分配了楼房,而且还在村头空地上建起了生产周转房,添置了家具,供那些回村办事和没有能力搬下山的人住。”山背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旭指着不远处的一排排新房说。

(二)

如今,山背、罗湾两村的群众早已挪出了“穷窝”,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往日热闹的山村虽不再喧嚣,但并没有因此沉寂下去,而是建起了一个个厂子。

“虽然山里的群众搬走了,但山里的资源却没有被荒废。”采访中,两河口镇镇长李安全告诉记者,“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尽可能地帮助当地贫困户增收,村子里专门成立了‘罗湾村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老山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兴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吸纳他们到合作社上班的同时,还鼓励贫困户以各种形式入股合作社。一年下来,不仅有工资可以赚,到年终还可以拿到分红,大大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去年10月份,正当我准备跟丈夫一起去新疆打工时,我们的村支书找到我,说村子里成立了一个养鸡合作社,叫我去合作社上班。听到能在家门口赚钱,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罗湾村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李让红告诉记者。

李让红是土生土长的罗湾人,早些年,为了生活,她丈夫选择去新疆摘棉花,她自己则因为要照顾患病的婆婆和年幼的孩子,根本没法出门打工,一家人生活很拮据。“家里最穷的时候,顿顿吃玉米面糊糊,想开顿荤只能等到过年。现在好了,我们村成立了养鸡合作社。我可以在合作社上班,一个月保底收入就有2400元,再算上年终分红和其他收入,一年能赚两万多呢。”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是基本要求,而最重要的其实是“能致富”。

为了帮助搬迁到城里的贫困户实现就业,当地党委、政府牵头成立了宕昌县普惠劳保手套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在厂里上班赚钱。

“真的很感谢党,不仅把我们贫困户接到了城里,还为我们建了这个手套加工厂,吸纳我们在家门口就业,不仅不耽误照顾家人,一年下来还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正在编织手套的罗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付红高兴地说。

(三)

告别曾经苦日子,迎来幸福新生活的山背、罗湾人在勤劳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充实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城区安置点,晚饭过后,忙碌了一天的妇女利用难得的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跟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而男人们则聚在一起,或下象棋,或相互交流脱贫致富的经验。这对于前几年大山上的山背、罗湾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在山上住的时候,吃过晚饭基本上天就黑了,也没什么事,村里人要么在一起喝酒打扑克,要么早早就睡了。自从搬下山,日子好过之后,感觉大家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闲暇时,跳跳舞、下下棋、看看书,生活越来越滋润了。”村民李让安告诉记者。

据了解,两河口镇的两河口村、清水子村、街上村、化马村等村子都修建有村文化广场,跟以前比,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村民的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镇始终围绕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扎实推进精神扶贫,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学技能、除陋习、常感恩。同时还在有条件的村子修建了文化广场等,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两河口镇党委书记蔡鸿鸣说。

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如今的山背、罗湾村,更多产业扶贫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大山深处万象更新、生机勃勃。(本报记者 马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