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9年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10-12
  • 点击:228
  • 来源:

一、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特殊年份,一年来,我们经受了国际金融形势的剧烈动荡,遭遇了“<?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12”特大地震。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和严峻的考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中共陇南市二届三次全委会议精神,围绕加快陇南科学发展主题,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纲,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建设,努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21.60亿元,增速达到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8.34亿元,同比增长139.2%;财政收入达到16.70亿元, 同比增长3.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0亿元,同比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96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8元,同比增长24.9%,剔除灾后重建因素,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0元,同比增长11.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灾之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严重灾情和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科学调度,全面部署,迅速掀起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高潮,全市上下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恢复重建的阶段性成果。截止2008年底,全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开工2797项,总投资185.42亿元,到位资金86.67亿元,完成投资85.48亿元,竣工项目1318项,在建1479项。目前全市基本恢复了关键区域、重点乡村、特殊位置的道路、桥梁、涵洞、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灾民“三安”(妥善安置、越冬安全、生活安稳)和灾区“六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电视、通宽带)。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中央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对口援建等良好历史机遇,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使全市项目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8年,全市列入计划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正常建设项目达到1190项。新建项目比上年有较大增长,达到863项。全部项目总投资523.8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03.8亿元。一是争取扩大内需项目取得初步成效。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制定了《关于抢抓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加快陇南科学发展的意见》,积极争取扩大内需项目,全市上报中央扩大内需项目六大类486项。截止目前,实施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11项,总投资6.85亿元,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58亿元。二是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2008年计划实施的市管188个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进度加快,累计完成投资36.72亿元。武都、西和330千伏送变电工程、文县苗家坝电站、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工程、武灌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文县麒麟寺电站建成发电。重大项目建设的辐射、带动、引导和依托效应日益增强,促进了地方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良好进展。全年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38项,到位资金35.25亿元,签约资金和到位资金分别增长19.6%42.2% 由于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投资大幅度增加,综合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8.34亿元,同比增长139.2%其中:正常项目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5.48亿元,灾后重建项目形成固定资产投资52.86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坚持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产业化、生态化建设进程。一是坚持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科学谋划城镇发展。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3.69亿元,相继完成了一大批城市道路、供水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生态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坚持以公路交通为重点,积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断头路、出口路、联网路,新修乡村公路3753.2公里,建成通乡油路18449公里,新修通乡通村等级公路3360公里,新建乡村客运站104个。交通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

——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年共实施农业项目265项,完成投资11.9亿元,占投资计划的88.1%。农业特别是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扩大春播农作物面积和秋播面积,压减夏粮面积,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取得良好效益,粮食总产量达到92.58万吨,创历史新高;二是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核桃、花椒、油橄榄、银杏、苹果、茶叶、桑园、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油橄榄、银杏、食用菌、花卉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三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和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供、销一体化。

——工业生产有了新起色。围绕加快培育有色冶金、水电、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医药化工、制造业、加工业、旅游工艺品等八大主导产业,以强能增效为突破口,不断推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提升工艺,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工业生产平稳回升。全年共安排实施投资工业项目278项,工业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152.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1.5亿元。全市工业生产效益在恢复重建和新增生产能力的建设中升温,水电、医药等其他工业行业生产达到灾前的增长水平,部分工业产品,如原煤、黄金、发电量、铜精矿等产量稳步增长,受灾后重建需求带动,以水泥、砖瓦为主的建材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商贸流通日益活跃。一是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以开发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红色旅游三大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十个名牌景区、十个重点景点为核心,以构建六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重点,推动旅游发展二是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结构合理的标准,建设了一批具有陇南风情和特色的城镇商业集聚区;三是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建设。以县城为主体、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加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市场45个。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商贸流通日益活跃,城乡群众消费结构升级,全市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8是我市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最大、实施项目最多的一年,特别是一批灾后恢复重建和援建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社会事业基础条件,提升了发展质量和水平,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开工实施社会事业项目共217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大规模、快速度、高质量推进,已建成陇南市卫校实验楼26项目

——民生建设取得实效。坚持以民生建设为核心,妥善解决城乡灾民、“三无”、“三孤”、后续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一是全面深入落实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廉租房补贴、“两免一补”优惠政策;二是突出抓了困难户房屋改造、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民工培训、农村沼气池建设、交通便民桥等民生项目建设;三是妥善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实际困难。发放“三无”、“三孤”生活救助资金9.40亿元,发放后续困难救助金2.65亿元。

——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目标顺利实现。2008年积极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实现降耗增效,完成万元GDP能耗比2007年降低4.5%的目标任务。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基本实现了每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控制目标。

——经济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财政金融、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监管和文化、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完善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了政府投资项目评估论证和专家评议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公示和听证制度,农村及涉农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完善了就业和再就业制度。

    二、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陇南市委二届五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扩内需、上项目、保增长、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这条主线,坚持确保经济增长、加快项目建设、突出结构调整、推进灾后重建、改善民生五条原则,以项目建设为总纲,以拉动内需为手段,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继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速度效益协调、规模结构合理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抢抓发展机遇,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期为:生产总值达到145亿元,增长12%;农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增加值增长1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2亿元(正常项目形成固定资产92亿元,增长40%;灾后重建形成固定资产220亿元,增长316%)增长163.6%;完成财政收入18.7亿元,增长12%,其中市县财政收入达到8.5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887元,达到9583,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316元,达到2314,增长12%,剔除灾后重建因素, 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15元,达到1995元,同比增长12.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5.2亿元,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新增就业人数1.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9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1、全力以赴,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2009年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一年,是恢复重建的攻坚年、突破年,要按照“两年建成、第三年完善”的总体要求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近期应急、远期提高”原则,认真实施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在巩固2008年恢复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农村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进度,重大建设项目要完成60%以上的工作任务。要全面启动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2009年计划实施灾后重建项目3000个,总投资35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

2、抢抓机遇,大力加快项目建设。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围绕重大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前期工作,建设一批带动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优化产业格局、关系民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计划实施50万元以上的项目1500项,总投资585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力度保重点。突出抓好2009年计划实施的317项重点建设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66.67亿元,高质量、高水平地建设一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加快市内主干道公路、进出口路、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认真做好武罐高速公路和礼武公路的拆迁占工作;二是深化前期抓储备。认真抓好用地、可研、初设、环评、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三是加强管理求质量。进一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实行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项目审批、建设、监督管理制度;四是千方百计筹资金。要坚持争取国家投资、启动民资、企业投资、金融信贷、对口援建和招商引资多管齐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项目建设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五是强化督查促落实。对项目建设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督查,提前介入,关口前移,提高监督检查的质量和效率

3、关注“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继续高度注重“三农”问题,坚持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依靠科技,突出特色,抓产业、强基础、增投资,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继续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作;三是实施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汉水四大流域综合开发,加强生态整理和土地开发;四是继续抓好特色产业开发。建设特色产业开发万元田示范区,实施万亩灌区工程、万元田、多千田工程、蔬菜拱棚(温室)工程;五是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强化技能培训,开辟劳务市场,拓宽输出渠道,增加劳务收入;六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信息公共网络第工程建设。

4、强能增效,切实提高工业发展能力。继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以强能增效为突破口,依托现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生产能力,实现效益利润同步增长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谋求以工业的稳定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较快增长。重点围绕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四大资源开发,论证筛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保护和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发展壮大铅锌主导产业,实施一批重点深加工项目,加快建筑建材生产调节,保证各种建筑材料的供应。

5、扩大消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内贸外贸齐抓,努力繁荣市场,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旅游消费,提高旅游收入;二是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构建区域性、综合性及专业性大市场,加快消费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四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力争外贸出口实现新突破;五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农业与农村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增加供给,扩大就业。

6、优化格局,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合理配置城镇资源,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点建设42项市政项目,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一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按照培育城市产业、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品位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快城镇规划修编,实现城镇规划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二是大力开发建设陇南市区和成县区域中心建设。重点抓好城市道路、垃圾治理、集中供热、城区供水项目建设;三是继续加强县城改造。重点抓好供水改扩建、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及道路建设等工程项目。四是加快建制镇建设。以国家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徽县江洛镇、省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礼县盐官镇、文县碧口镇为重点,建设一批区位优、实力强、后劲足、辐射广的建制镇,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7、注重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要进一步切实抓好廉租房补贴、交通便民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五保户保障、“两免一补”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二是进一步妥善解决城乡灾民、“三无”、“三孤”等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三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提高社会就业,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促进社会进步。

8、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粮食、商贸、流通和公路交通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相关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积极推动建筑、农牧、旅游等国有企业转换机制,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发展的体制环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配套搞好涉农领域改革

 

(刘光福  赵荣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