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时政要闻/ 正文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实录(文+图)
  • 时间:2024-03-12
  • 点击:0
  • 来源:甘肃日报

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代表主持,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锦刚代表,甘肃省副省长雷思维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代表,临夏州委副书记、州长何东代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代表接受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代表主持开放团组活动

记者问答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2023年,甘肃省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增速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作为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甘肃是如何取得这一亮眼成绩的?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代表

任振鹤代表:

首先,非常感谢人民日报长期以来对甘肃的厚爱支持,感谢广大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甘肃的关心帮助。去年甘肃经济增速6.4%、增幅位居全国第6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好于预期、高于全国,保持了“十四五”以来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这份成绩单对甘肃来说,既是信心底气,更是压力动力。甘肃发展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甘肃工作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根本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地抓好习近平总书记为甘肃量身定制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的落实落地,也饱含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广大记者朋友的加油鼓劲,借此机会,向一直以来关心帮助甘肃发展的广大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甘肃之所以取得这份成绩,我体会最深的是四个方面:

第一,心怀一份感恩,就是牢记领袖嘱托,奋力追赶进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对甘肃面对面指导,深刻剖析甘肃“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和城乡、区域、产业“三个不平衡”的省情特征,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和“五个方面”工作要求,寄予我们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殷切期望。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就是我们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纲”和“魂”。对标总书记指示要求,审示甘肃的前世今生,我们深刻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甘肃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励我们勇毅前行;甘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特殊的区位等底蕴和优势,支撑我们加快发展;还有2500万陇原人民沉甸甸的热切期盼,鞭策我们不甘落后。因此,在打赢打胜脱贫攻坚战、撕下“苦瘠甲于天下”历史标签后,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为抓手,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树立争先进位、追赶发展的鲜明导向,自我加压、跳起摘桃,奋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跟上全国整体步伐。总之一句话,甘肃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甘肃不该落后,不甘落后,也不能落后,我们有信心书写新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二,扭住一个主题,就是着眼国家所需,深耕甘肃所能。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把国家所需和甘肃所能结合起来,在全国大局中明方位、找定位,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努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在能源资源保供上为全局添彩,加快推动风光大省迈向风光强省,在“追风逐日”中实现“风光无限”。去年新增新能源装机1200万千瓦,总量突破5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61.3%、居全国第2位,“十四五”末有望突破1亿千瓦,历史性地开工了8个抽水蓄能项目,“十四五”末有望达到15个,陇电入湘工程满负荷运行,陇电入鲁工程加速建设,陇电入浙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力争年内开工,陇电入川工程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去年,我省电力外送至22个兄弟省份,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占电力总外送量的近一半。全面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去年煤炭产能达到1.17亿吨、产量近7000万吨,产量较三年前将近翻了一番。二是在厚植产业根基上为全局添彩,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1+N+X”攻坚战,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着力抓好14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培育壮大有色冶金、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7个千亿级产业和8个百亿级园区,工业投资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全国前列,2021年增长40.8%,2022年增长57%,去年增长30.1%,支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分别增长4.4%、17.6%和13.7%。三是在科技创新赋能上为全局添彩,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释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平台效应,推动无氧铜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像重离子加速器70%以上的原材料就是无氧铜,过去长期依靠进口,去年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有关指标性能居世界前列。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加快向小型化发展,去年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7.1%,科技进步贡献率首次达到60%以上。

第三,守好一条底线,就是筑牢生态屏障,放大绿色效应。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带,在4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除海洋、岛礁之外的所有地貌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点赞甘肃,“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如意甘肃的大画卷,就是甘肃发展的金饭碗。我们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绿色决定生死”的意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三北”工程,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力创建大熊猫、祁连山、若尔盖3个国家公园,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果,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色永远成为甘肃最鲜亮的底色,也成为赢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最深厚的依托。当前的甘肃正成为许多朋友心中的“诗和远方”,甘南扎尕那村荣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去年文旅市场火爆出圈,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87.8%和312.9%,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04%和102.4%。如果说过去我们实现了“美丽战胜贫困”,那么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厚植绿色发展动能,实现“美丽托起幸福”。

第四,强化一种意识,就是用好多重机遇,拓宽发展空间。甘肃正处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和自身优势加速释放的历史交汇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国家战略、“双碳”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都为我们带来宝贵机遇和绝佳“风口”。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并要求我们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放大通道优势,加快从“后卫”走向“前锋”,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去年发运国际货运班列增长38%,外贸出口增长3.8%、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其中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18.9%,“甘味”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我们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高水平办好兰洽会、文博会、药博会等品牌节会,去年招商引资签约金额、到位资金分别增长44.1%、41.8%,均创历史新高,总投资410亿元的浙江巨化高性能硅氟新材料项目落地甘肃,是目前全省投资体量最大的工业项目,打造了“甘浙两头甜”的东西协作承接产业转移新示范,也预示着甘肃高质量发展有着更加美好的前景。

甘肃是个好地方,历史积淀悠久绵长、文化底蕴深厚博大、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红色血脉薪火相传。有人说,来到甘肃就等于走遍了四分之三的中国。今天,我们也借机发出邀约,请大家和国内外朋友多来甘肃走一走、看一看,体味“黄河之滨也很美”的独特风情,品品兰州牛肉面的地道清香,尝尝手抓羊肉的别样风味,听听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的千年悠长,领略如意甘肃的大美风光和无限魅力。

广大记者朋友们,“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欢迎您的到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情牵灾区人民,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亲赴灾区慰问指导,各级领导一线指挥,多方救援力量紧急驰援,灾区群众安置井然有序,在活动板房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请问甘肃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有哪些重点思路和重要措施?灾区群众的春季生产安排是否正常?


临夏州委副书记、州长何东代表

何东代表:

首先,非常感谢记者和媒体朋友们对灾区的关注支持。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指挥调度下,在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倾力相助下,全州上下万众一心,与时间赛跑、与严寒斗争,把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放在首位,迅速打赢抢险救援、转移安置、保通保畅、板房筹建、秩序恢复“五场硬仗”,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的“灾区群众在活动板房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

抗震救灾平稳转段后,我们立即成立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全面启动灾损评估、规划编制、项目谋划等工作。关于这次灾后重建,我们总的目标就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规划三年任务,所有重建项目今年开春全面动工,学校秋季建成办学,受灾群众国庆前搬进新居,让每一户受灾群众都住上安居、都有一门增收产业、都能享受舒适便捷的公共服务,使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恢复甚至好于灾前水平,实现“重建家园、安居兴业”美好愿景。

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政府主导就是发挥政府统筹引导和规划指导作用,让重建工作科学可行。群众主体就是积极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自立自强、生产自救,体现群众在安置方式、住房设计、产业扶持等方面的自主性。二是坚持住房安置与城乡建设相结合。统筹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在县城和中心镇规划设计14个集中安置点,完善配套设施,搬迁安置10800户受灾群众,创造优质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整合优化教育、医疗、养老、市政等资源,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三是坚持恢复重建与产业重构相结合。积石山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县域经济底子薄、产业发展基础弱。因此,我们把产业重构作为一项重任,立足县域定位谋划发展现代农业,配套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千头肉牛、万只肉羊繁育中心,因地制宜推广温室大棚,力争一年见效益、两年成规模、三年大提升,确保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更有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更有质量。

在具体举措上,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配合编制规划、精准谋划项目。主动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和省上的对接,梳理上报项目清单,配合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经反馈列入我州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灾害防范等领域总投资130.9亿元的272个项目。同时,紧跟国省步伐加快编制州级方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新列入8个中央预算内项目和94个产业项目,项目盘子总量达到374个、总投资174.8亿元。二是紧扣时间节点、加快工作进度。紧盯“今年3月中旬重建项目全面开工、8月底完成学校重建和新建任务、9月底集中搬迁安置点建成入住”的时限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推进手续办理、征地拆迁、施工备料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建成。三是严守建设程序、保障项目质量。严把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加强施工图纸审核论证,由群众、教师担任质量监督员,全程参与项目各环节,确保项目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四是保障基本生活、防止返贫致贫。高度重视因灾返贫致贫问题,持续关注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足额落实过渡期安置补贴,加强过渡安置点服务管理,维护正常秩序和安全环境。

另外,关于灾区群众春季生产的问题,我也简单作个解答,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狠抓春耕备耕。指导农户制定春耕生产计划,积极调运农膜、化肥、农药、良种等农资,组织专技人员到受灾严重的地区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确保完成18.49万亩的粮播面积和27.85万亩的特色种植面积。同时,围绕灾后重建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目前土地流转已基本完成。二是狠抓牛羊产业。研究制定产业奖补政策,维修加固受损圈舍,引导农户装栏扩繁,壮大养殖规模。督促农业部门加快推进牛羊繁育中心建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发展,提升牛羊产业发展水平。三是狠抓劳务就业。利用冬歇期开展劳务技能培训7919人,落实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累计输转劳动力2.9万人。依托帮扶车间和新设立的625个抗震救灾临时公岗,优先吸纳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通过本地企业招工和以工代赈等方式,多措并举开辟就业渠道。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据我们了解,甘肃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赋能,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一批高质量、高科技、高端化项目落地实施,重商、亲商、安商的氛围愈加浓厚,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请介绍一下甘肃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中,引进和落地大项目好项目的亮点成效和具体做法。


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锦刚代表

张锦刚代表: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积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提升年”行动,奋力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提供坚实支撑。2023年,全省共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4452个,到位资金5961亿元、增长41.8%。今年1月份,全省新签约项目95个、同比增长400%,签约金额126.83亿元、同比增长65.06%,为实现一季度招商引资“开门红”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引资质效大幅提升。全年引进“三个500强”企业99家,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22个、10亿元以上大项目232个,一批高质量、高科技、高端化项目落地实施。成功举办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我省和与会客商签订合同项目27个,签约金额774.26亿元。  

二是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引进第二产业项目1490个。12条重点产业链引进资金3230亿元,促进延链补链、建链强链项目集聚式发展。

三是发展动能显著增强。一大批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投的49.6%,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为广大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采取务实创新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发改委对我省2023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综合得分为86.86分,营商环境满意度达到87.14%,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

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六个突出”: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做为事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连续每年年初召开全省招商引资大会。特别是今年春节后,省委、省政府立即召开全省“三抓三促”行动推进会议、全省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将抓招商、优环境作为检验“三抓三促”行动实效的重要标尺。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提出了7个方面、26条政策措施,明确了今后3年全省招商引资5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即:引资规模不断扩大、招大引强成效显著、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招商机制更加健全),重点从突出主攻方向、方式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优化环境、组织保障等6个方面攻坚突破,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增长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全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二是突出高位推动。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省市县三级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级领导分区域联系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招商工作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抓招商。成立全省产业链招商专班,对省级产业链链长单位和市州、县市区层层分解招商引资任务,建立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职责清晰的责任链条,形成了全省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大招商招大商的生动局面。

三是突出产业承接。积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市开展省级专题招商推介活动,签约合同项目金额占全部招商引资的一半以上(签约合同项目1569个、金额5766.52亿元)。加强与东西协作省市、中央企业、援甘省市企业交流合作,在我省跨区域建设“飞地园区”,高质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转移。

四是突出方式创新。积极拓展招商引资渠道,依托省外甘肃商会、各类协会机构设立14个省级招商引资“联络中心”“合作基地”,聘任21名省政协港澳委员为“甘肃省招商大使”。创新开展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驻点招商、平台经济招商和市场潜力招商,在加快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上取得丰硕成果。

五是突出要素供给。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围绕“14+1”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强化产业招商,加力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出台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能和金融支持的系列政策措施,释放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充分展示甘肃招商诚意。

六是突出服务保障。设立客商投诉服务热线,推行招商引资项目专班负责、全程代办等服务机制,全省100多个项目代办服务实体化运作机构,提前介入、主动帮办代办审批手续。实行领导干部“六必访”、重大项目省级领导包抓联、“白名单”等工作制度,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的服务。推动化解全省重大项目遗留问题,依法依规受理处置企业投诉,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各位朋友们,甘肃正处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和自身优势加速释放的历史交汇期,热情好客的陇原儿女欢迎大家到这片神奇壮美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陇原大地的瑰丽和厚重。


光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甘肃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扎实推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防沙治沙等重大工程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大美甘肃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甘肃省作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大省,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甘肃,不断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新的部署安排?


甘肃省副省长雷思维代表 

雷思维代表:

感谢《光明日报》记者的提问!也借此机会,向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界的朋友和社会各界各方面长期以来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关注和帮助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的问题特别好也十分重要。大家知道,甘肃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沙漠汇合南移的生态屏障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嘱咐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记“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始终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去年,甘肃省委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统筹打好“绿色转型整体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修复系统战、国土绿化持久战、治水兴水升级战、防沙治沙阵地战、环境安全保卫战”等七大战役,就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系统全面的安排部署。经过这些年不懈努力,甘肃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优秀等级,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黄河之滨越发壮美,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去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印发后,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关键环节提出了细化举措,绘制出了美丽甘肃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甘肃篇章。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紧盯重点行业,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重污染天气防控、臭氧、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紧盯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紧盯重点流域,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围绕黄河甘肃段生态功能,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污染防治工程,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现水质断面消劣,打好饮用水安全保障保卫战。紧盯风险防控,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有效防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同时,还要紧盯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切实增强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着力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保护,深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下大力气开展水源涵养、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抓好流域水土保持。实现祁连山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成“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监测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监督有力、执法高效。推进“三北”工程,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好国土绿化持久战和防沙治沙阵地战。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质效,力争祁连山国家公园早日设立,积极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

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甘肃风能、光能资源可开发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五位,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独特资源禀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一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在全省特别是河西走廊,创新实践“新能源+治沙”“新能源+农牧业”“新能源+生态修复”模式,以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甘肃力量。二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推进“公转铁”,加快工矿企业、工业园区、空港陆港、煤炭基地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和铁路集疏运支线建设。三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石油化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谋划布局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清洁生产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探索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甘肃实践示范样板,展现西部壮美风貌

以深入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为重点,强化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保护修复,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建立健全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持续推进河湖清漂和清废行动,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整体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以集中整治影响城乡风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美丽城市;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体,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五、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美丽甘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等已颁布的法律法规,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立足甘肃功能定位,建立健全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和高层次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工程,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时强调,要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请问近年来,甘肃省围绕“典范”“高地”建设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代表

汪万福代表:

近年来,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各项工作的统揽和主线,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实施意见》,与国家文物局签订省部共建敦煌研究院协议,锚定“典范”“高地”建设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典范”建设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科研平台质量,组建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成国内首座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创刊发行。大力夯实基础研究,开展5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编制技术标准13项,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初步建成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和安全管理平台,实现院辖六处石窟实时监测和安防系统全面联通。完成莫高窟290个洞窟、2.6万平方米的数字化采集,上线“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和“数字藏经洞”。依托我院成套文物保护科研成果和高水平人才队伍,承接了60多项国内文保项目,还走出国门为吉尔吉斯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中国方案。我院文物保护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二、“高地”建设迈出新步伐。不断完善敦煌学研究体系,开展6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二卷等学术专著90多部,发表论文560多篇,《敦煌研究》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13项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还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共建敦煌学研究中心、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提升敦煌学研究总体水平。“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迈出实质步伐,建成“敦煌遗书数据库”。依托敦煌文博会等平台举办学术会议50多场次,助力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三、文化弘扬书写新篇章。积极开展负责任的文化旅游,制定国家标准《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服务规范》和《石窟寺开放管理导则》,进一步优化旅游开放模式,推出虚拟体验“飞天”专题游览路线,游客参观体验大幅提升。不断提高敦煌文化研究阐释与展示传播水平,在国内外举办敦煌展览150多场次,开展“莫高学堂”研学和“敦煌文化六进”等公益活动300余场次,举办13场次“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开发“云游敦煌”“敦煌岁时节令”等数字媒体品牌,推出《云赏敦煌》专题节目,持续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服务保障再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编制100个,163个自收自支编制纳入全额财政拨款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32人,50余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近期,甘肃又印发《关于加强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出台15条“硬核”措施支撑“典范”“高地”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及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莫高窟电网改造,正在加快推进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莫高窟供水工程和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基地的建设。大力传承弘扬“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杰出贡献奖”,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和敦煌学研究,持续挖掘敦煌文化价值内涵,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为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甘肃期间,来到渭源县元古堆村,勉励干部群众“咱们一块儿努力,勤劳致富,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了解到,这些年元古堆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产业,勤劳致富,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步,元古堆村在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如何做好从“攻坚战”到“持久战”转变的文章?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代表

董建新代表:

感谢媒体记者朋友对我们元古堆村的关心关注!

我是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元古堆村视察,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作出“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使全村群众非常振奋,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中央和省市的支持帮助下,于2018年率先实现了脱贫,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总书记说,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我们按照总书记“五个不变”的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防返贫底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感觉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条件更好了。这几年我们通过巷道硬化、村庄风貌改造、养老院和文化广场改造,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很多群众家里都是水冲式厕所,用上了电磁炉、煤气灶,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二是收入更高了。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百合加工厂、羊肚菌生产基地,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477元,比2018年增加了639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100万元。三是精气神更足了。这几年我们村上产业发展、村庄环境不断变化,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每个群众脸上都是笑容,感觉到大家勤劳致富的信心更强了,过上红火日子的愿望更高了,创造幸福生活的劲头更足了,2021年我们也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去年被评为省级“和美乡村”,成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今后,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五大振兴”的目标,带领全村人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一是抓好产业振兴,使群众生活更富裕。按照“党支部+运营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核心,按照“一户一业”的思路,带动百合、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二是抓好人才振兴,使全村发展更持续。依托北京农道乡创企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培育民宿管家、乡厨人才和中药材加工人才,动员村上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对优秀人才,推荐到企业、合作社、村“两委”任职,使管理人才、产业能人更好发挥作用。三是抓好文化振兴,使村里乡风更文明。在省市县各级的支持下,我们将每年组织开展“羌蕃鼓舞”“社火”“渭源花儿”等民俗文化活动,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花儿原上半程马拉松”等节庆赛事,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集体观念,培育文明乡风。四是抓好生态振兴,使生活环境更美丽。组织全体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行动中来,开展造林绿化和人居环境整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创造美好环境和生活条件。五是抓好组织振兴,使乡村治理更有效。作为党总支书记,我将按照“强引领、强班子、强队伍、强治理”的目标,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努力,打造战斗堡垒,发挥好村社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村开展“产业示范户”“好儿媳”“好公婆”评选,建好道德银行、建立红黑榜,提高动员群众、引领发展的能力,带领全村人民过上更加红火的幸福生活。说一千道一万,增加收入是关键。我们元古堆村会因地制宜,稳中求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