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在创新中闯出新天地——“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获奖单位渭源县产业带贫见闻
  • 时间:2020-11-10
  • 点击:1317
  •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在创新中闯出新天地

——“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获奖单位渭源县产业带贫见闻

渭源县鸿裕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晾晒当归。

渭源县企业开发的深加工产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渭源县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县。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渭源并做出了“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

  渭源县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目标,以构建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为支撑,以创新扶贫资产管理使用为抓手,以强化基层治理体系为基础,展开了机制创新引领、干群合力推动、脱贫效应显现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生动实践,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0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66%降至0.43%。202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渭源县整县脱贫退出。近日,渭源县又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兴产业,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能力

  位于田家河乡的元古堆村,是全国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明星村之一。从昔日的烂泥沟,到今天的美丽乡村,元古堆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村子,展板上展示着元古堆村产业发展的新成就。用田家河乡党委书记王宝林的话讲,元古堆村的变化得益于两个字“创新”,首先是产业发展创新,其次为发展模式创新、组织机制创新、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式创新等。

  “目前,元古堆村已拓展出种植业、养殖业、劳务经济、加工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光伏食用菌七大富民产业,分布于13个村民小组,提升了群众的脱贫能力。”王宝林说,全村447户村民,仅扶贫车间就达21个,群众融入到不同产业发展中快速脱贫致富。

  光伏食用菌是元古堆创新发展的产业之一。2016年,元古堆村建成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创出了光伏扶贫新路子。2017年2月,元古堆村级光伏电站建设运营被列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十大典型扶贫案例之一,被《中办通报》附件印发全国借鉴。今年,由村党委副书记董建新负责的元古堆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建成了农光互补食用菌产业园区。园区现有大棚25座,4—7月试种22座羊肚菌,实现毛收入20多万元、纯利润12万元,带动了83户贫困户。当下,第二茬羊肚菌正在生长之中,12月份即可上市。“合作社计划再建大棚14座,建成后,39座大棚年可实现纯利润60万元。”董建新说。

  乡村旅游也是元古堆村的新兴产业。“旺季时,车子多得都停不下。”王宝林介绍,至目前,元古堆村今年已迎来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600多万元。元古堆农家饭庄、民宿农家乐因此开得十分火热,负责其中一家饭庄经营的周红霞忙得不可开交,“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接待30桌客人,平均一天就有10桌。”

  有主导产业、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时有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底,元古堆村整村脱贫;201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89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325元,实现了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元古堆村是渭源产业带贫的缩影之一。渭源强化保障,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兴产业、促增收,得到了国扶办主任刘永富的肯定。

  从全县层面看,渭源创建了“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组建了24家国有投资公司,联合32家农业龙头企业,成立了48家联合社,联合1100家合作社,带动2.1万户贫困群众参与基地建设,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中药材、马铃薯主导产业面积达到了80万亩,养殖总量扩大到520万头(只),高原夏菜、食用菌、鲜切花卉等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分别达到7.8万亩、600万棒、2.4亿株。

  2019年底,渭源贫困人口人均产业收入达3080元,占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6262元的49.2%。依靠产业脱贫人口达7.89万人,占脱贫人口的78.6%。

源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的光伏食用菌基地金耳即将上市。

南谷玫瑰园即将上市的玫瑰。

  强主体,做强产业富民龙头骨干

  创立于1993年的甘肃德圆堂药业有限公司,是渭源县中药材产业的龙头。公司设有四个加工厂,拥有上千亩种植基地,带动着众多农户。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公司设在会川镇的参归芪体验馆,用两层楼琳琅满目地展示着公司种植、加工、研发的各类药材、大保健品等,也展示着公司不俗的实力。

  公司负责人牛瑞林介绍,公司采取“院企+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带动渭源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研发、出口两个创新:公司围绕当归、党参、黄芪研发的6种新产品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出口额达1000多万元。

  能自主研发并在国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甘肃德圆堂药业有限公司称得上行业的头部企业。但放眼渭源,实力强劲的市场主体并不鲜见。

  渭源县鸿裕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样干得有声有色。理事长柴永林介绍,合作社集当归、党参、黄芪等药材种植、加工于一体,通过订单模式,直接带动23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中,渭源县创建了市场主体“双层一体化”联合运营机制,组织动员各类龙头企业参与合作社组建和改组改造,新组建和改组改造合作社543家,依法注销空壳社和挂牌社724家,规范提升760家,现有合作社1500家。渭源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合作社和农户、县级和乡级、国有和私营通过四种方式,两个层面紧密联合,构建形成了“双层一体化”联合运营机制,与5.76万户农户以订单方式建立了产销对接关系。

  同时,渭源创建了“五统一分”带贫参与机制,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2020年统一规划产业基地73个,合作社与31家企业签订销售协议83份,合作社与5.76万户农户签订种养协议,构建了统一规划、培训、良种、农资、销售和分户生产的“五统一分”带贫参与机制,提升了农户参与生产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利益引导、市场带动、技术服务,渭源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有75.2%的贫困户种植马铃薯、70.4%的贫困户种植中药材、84%的贫困户养殖畜禽、36%的贫困户参与新兴产业。

  渭源县光伏食用菌扶贫产业园会川园区规模巨大,园区的源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峰告诉记者,园区由三家龙头企业联合会川镇8个合作社共同经营,已建成大棚456座,安装8.48兆瓦光伏,由28个村级电站联建,每个村年可获得集体收入30万元。同时,提供村级公益性岗位1476个。

  位于上湾镇的南谷玫瑰园同样气势宏伟,园中一座座大棚里各色玫瑰竞相生长、花苞累累。“园区是东西部协作产业园,流转土地300亩,由福州市晋安区投入扶贫协作资金300万元、县上投资150万元建成。侯家寺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组织形式和‘五统一分一标三提高’的要求运营、销售。”上湾镇副镇长王生民说,所产鲜花销往陕甘宁等省区,今年销售了130万株,销售额达150万元。

  众多日益强大的市场主体,为群众提供了就业、致富的基础。“我在南谷玫瑰园打工,一个月工资3000元。现在干了快一年,收入3万多元。”南谷小区移民搬迁户杨红调开心地说。

临近中午,经营农家饭庄的周红霞开始忙碌起来。

元古堆村一角。

  优运营,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渭源县脱贫攻坚工作收到突出成效。据介绍,目前渭源县已累计形成村级光伏电站、金鸡产业园、投入市场主体的设施农业固定资产等扶贫资产价值11.65亿元,每年收益达到8000万元以上,135个建档立卡村每年收入50万元以上,一般村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怎么创新扶贫资产管理机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动力?渭源在实践中,摸索、创新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创新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机制。对投入合作社、扶贫车间等形成的扶贫资产,在明晰产权到村的基础上,主要用于7000多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直接增收,不再获取村集体收益。

  其次,创新贫困户参与共享机制。制定村集体经济资产收益使用监管办法,通过贫困户参与劳动获取报酬的方式,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发放村级公益事业劳务补助。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原则,严格绩效管理,有效解决“资产收益一股了之、公益性岗位报酬一发了之”的问题。

  据介绍,按照光伏收益80%用于公益性岗位和公益事业劳务补助支出的要求,全县共开发保洁员、护路员等8类村级公益性岗位5085个,岗位工资2000-6000元不等,根据劳动时间按月考核发放。在家有劳动能力的1.8万名贫困群众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劳动,每小时平均发放劳动补贴10元。

  再次,创建“三保底再分红”管理分配机制。渭源健全了合作社“一户三表四制”,由政府为合作社购买会计服务,规范运营,强化监管,累计投入循环股金1.17亿元,保证贫困户发展产业收益。构建了保贫困户最低收入、保底价收购、保证补贴资金变股金循环成本,合作社盈余按股权分配和交易量分红的“三保底再分红”管理分配机制。全县有2.1万户贫困户参与市场主体带动收益,其中食用菌产业1100户、花卉产业450户年保底收益在6000元以上,养殖业3197户年保底收益在1000元以上,马铃薯产业2500户每亩保底收益1500元以上,小杂粮450户每亩保底收益2000元以上。

  第四,创新基层网格化治理长效机制。其中,全面开展以“大走访、解民忧、强堡垒”为主要内容的面对面和煦春风行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组道路硬化、村庄巷道硬化等意见,安排资金2亿元,修建291公里。

  科学、有效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有力发挥了杠杆、导向作用,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走上了高质量发展轨道。

  元古堆村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从“空壳村”变成了富裕村,村集体年收入达40万元。采访中,王宝林说,“下一步,要利用村集体收入加大旅游投资,打造乡村旅游基地。40万元只是起点,100万元才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