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药香溢陇中 产业惠民生——定西市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 时间:2021-10-14
  • 点击:1068
  • 来源: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定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定西市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基本思路,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市一项主导产业来抓,推动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检测、中医药研发、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药材好 药才好

  一场秋雨,让海拔2550米的岷县寺沟镇立珠村雾气沆砀。轻轻秋雾下,是绿意融融的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中药材种植试验基地。

  “我们这里主要开展以‘岷归’为主的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也是岷县中药材产业人才的培训基地。”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研究员陈书珍介绍,“在当归种子种苗繁育方面,我们对岷归1号、岷归2号直到岷归6号进行品种选育。只有种苗好,才能种出好药材。”

  好技术不止在研究院,也在课题报告中,更被技术员“播撒”到田间地头。据陈书珍介绍,每年5月份岷县药农开始进行田间管理时,他们就会到田间送技术。“以前我们当地群众种植中药材用平垄,今年春开始,我们向群众推广半高垄种植方法,高出地面20至25厘米。”陈书珍说,岷县海拔高,一些地区气候高寒阴湿,地下水位高,半高垄的种植方法可有效解决积水导致的根部易腐烂问题。

  “这是我们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圃,这里有130多种中药材,我们通过推广多元化种植,以提高群众在种植中药材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说话间,陈书珍手指一方园圃,这片绿色一直荡漾到对面的青山之上。山腰间的“岷县野生中药材保护基地”11个大字分外醒目。目前,研究院工作者已发现野生中药材60多种,开展野生当归、岷贝等10余个品种的仿野生种植,有效保护了珍贵野生药材的种质资源。

  把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

  正是农忙时节,渭源县鸿裕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仍有几名当地群众在忙着对中药材切片、分拣,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合作社负责人柴永林介绍,2015年他联合几名群众一起成立了合作社,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吸纳247户群众加入合作社,其中235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合作社流转了280多亩地种植中药材,以订单种植为主。”柴永林说,为了增加中药材的附加值,合作社也进行初加工,算下来,一公斤中药材可以增加3元左右收益。

  走进加工车间,祁家庙镇祁家沟村村民陈平正低头进行中药材切片,两手配合默契,一看就是老把式了。“打合作社一成立我就加入进来了,家里的28亩地流转到合作社,我还在这里务工,算下来,一年能拿到十几万元呢。”陈平笑呵呵地说,“给儿子结婚准备的钱已经挣下了。”

  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定西可谓“遍地开花”。数据显示,全市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由中药材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蜕变

  实现全市中医药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生产加工上转型升级,改变以往只生产交易中药材原料,产品附加值低、工业链条短的现状。定西市从增强科技支撑和引进中医药龙头企业做起,延链补链、打响品牌。

  位于岷县南川中药材加工园区的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发展至今,已成为集中药材种植、研发和中药饮片生产、销售等业务于一体的当地龙头企业。

  公司总经理助理马中山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的原材料来自当地,年消化2500吨左右的中药材。公司也流转5000多亩地作为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引导农户绿色种植。”公司依托九州通医药集团种植、生产、仓储、溯源技术及营销等优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的经营运作。“中医药和康养理念在国民中认可程度的逐渐提高,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马中山说。

  随着中医药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中医药加工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

  中医药事业不仅惠泽300余万定西人民,也在定西人民心中扎下了根。他们承载“千年药乡”的历史,更憧憬着打造“中国药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