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甘肃省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助力祁连山生态保护及常态化监管
  • 时间:2024-04-25
  • 来源: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近年来,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具体工作要求,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地处我国西北的祁连山,横亘高原,巍峨雄峙,绵延千里,是守护“中华水塔”、涵养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雄浑壮美的祁连山阻止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南侵,阻挡干热风暴直扑青藏高原,哺育了欧亚大陆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坚持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监测与评估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通过进一步创新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着力打造高效能、信息化、多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助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能持续提升,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一、坚持问题导向,巩固整治成效

自2017年起,每年配合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依据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监测要求,基于国内外现有的遥感监测手段能力,在我省兰州市永登县,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市凉州区、天祝县、古浪县、民勤县,张掖市甘州区、肃南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酒泉市肃北县、阿克塞县和山丹马场范围,对工矿用地、水电设施、旅游设施、居民点、其他人工设施等主要人类活动现象在一定期间内的变化进行卫星遥感监测。祁连山保护地问题整治已由“深摸细查、严惩警示”的排查整治期,转向“源头防治、巩固成效”的长效监管期。

二、推进生态监测,丰富监管手段

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无人机、手机终端等技术手段,着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对祁连山区域实施科学化、精准化监管。对祁连山保护区范围内25个旅游设施,42个水电站,144宗矿权,共计211个点位整治情况开展了现场核查,并利用高分遥感影像,对整改情况前后进行对比判读和遥感监测。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相关5市11县,开展生态遥感监测,利用遥感影像对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指数进行提取,并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动态监测。2017—2023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等级为良,主要保护对象的原生生境保护状况较好。

三、拓宽监测范围,丰富监管手段

对祁连山地区开展科学监测、系统评估,拓宽监测范围,在开展水、气、土、声等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基础上,整合环境监测自动站点及加密手工监测等数据,通过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互补,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和生物多样性等各生态要素拓展,动态摸清全生态系统要素底数,结合气象、水文等影响因素,科学掌握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做到对趋势性问题能提前预警、对规律性问题能有效应对、对突发性问题能及时发现。不断丰富监测手段,加快监测队伍内便携、快速监测仪器设备的普及,实现更科学、更精准、更全面、更快速。不断丰富技术装备,从传统单一快检设备向水、气、声、生态、土壤现场监测设备全面装配转型,实现从多个维度判断环境状况。不断丰富监测方式,从单纯依靠定量监测向定性、半定量、定量监测组合运用发展转型,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速感知、范围锁定、精准定量。

四、提升监测能力,强化科技支撑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用数据说话,科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地数据基础和硬件资源,完善数据监测、传输和实时通信等信息网络系统,加快推动“多元参与、协作共享、智慧监测”的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使省站监测数据经得起考验,能够和不同地区和部门对同类要素的监测数据相互验证,既有效提高数据应用效率,也为多部门、多行业、多要素监测数据接入整合提供支撑,使各类监测信息数据的应用发挥出高效的作用。强化科技支撑,一方面立足现有科技创新体系基础,充分联合发挥各类科技创新联盟、研究中心及科研院所的骨干支撑作用,优化整合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科研项目,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鼓励省站同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组织间加强合作,增强协同创新攻关能力,围绕退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生态系统碳汇增储、生态变化监测预警评估等关键技术,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冰川雪山和高原冻土监测等主要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注重监测内容和结果应用的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为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及理论依据,助力加快建设山川秀美现代甘肃。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