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万物】走进太子山
  • 时间:2025-11-27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太子山远景

  丛培昊

  华夏神州多名山,河州名山看太子。太子山,又名太峙山,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山脉东西绵延百余千米,南北纵横,巍峨壮阔,烟岚云岫。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3座,分别为母太子山(主峰海拔4368米)、公太子山和巴楞山,及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主要山峰20余座。太子山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岭,因有险可据,为历代兵家所争。其得名也大抵与此有关,一说源自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另一说源自西秦第二位君主乞伏乾归的长子乞伏炽磐。

  太子山虽多有险要,却是不折不扣的“风水宝地”:其山势钟灵毓秀,山形峰峦叠嶂,山顶积雪皑皑,山石犹如骨露,山麓苍翠欲滴,山间溪泉淙淙,山瀑飞珠溅玉,山岚奇幻百出,可谓山明水秀、如画如梦,是著名的河州八景之一。太子山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其阴坡是甘肃省年降水量最高的区域之一,水资源丰富,水流量四季较稳定且水质优良。这里的涓滴细流又汇成二百余条潺潺流淌的大小河(溪)流,满足了当地水库的备用水源,也为临夏及甘南两地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尤为难得的是,太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还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地区性基因宝库。为保护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

  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交界处,以太子山脉一部为主要保护区域,顺山脉走向而建。保护区东南起洮河下游地区,东北与临夏州的康乐、和政、临夏和积石山四县相接,西南与甘南州的夏河、合作、临潭和卓尼四县(市)及青海省循化县毗邻。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水源涵养林及野生动植物。其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林场,于2003年正式挂牌为保护区,又于2005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因地处两大高原的过渡地带,保护区内的自然生境独特,植被类型多样,雪山、高山流石滩、高山草甸、灌丛、针叶林、混交林、草地与河流、湖泊等景观镶嵌组合、随机分布。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构建出可供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宝贵家园。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现有脊椎动物208种,占甘肃省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哺乳类60种,包括雪豹、荒漠猫、林麝、中华鬣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兽类11种,鸟类130种,包括金雕、胡兀鹫、黑鹳、藏雪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1种,爬行类3种,两栖类5种,鱼类10种,另有昆虫682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荒漠猫

  (别名:野猫)

  所属分类阶元: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

  保护级别:一级

  主要特征:我国特有种;形似家猫而大,体长60—80厘米,尾长23—35厘米,体重约5千克;背面和四肢外侧浅黄灰色,背中央略具暗红棕色,腹面暗黄色,背腹无明显分界;面部有横纹,额部有纵纹;身体无明显条纹,仅臀部和前肢内侧有数条不明显暗纹;耳尖有短簇毛;尾后端具数条暗色环纹,尾尖黑色。

  生境描述:栖息在高山森林、草甸、荒漠及草原边缘地区。

  食性:主要捕食啮齿类动物。

  林麝

  (别名:香子、香獐)

  所属分类阶元:哺乳纲偶蹄目麝科麝属

  保护级别:一级

  主要特征:麝类体形最小种。体长60—80厘米,体重6—9千克。雌雄均无角;雄兽上犬齿发达呈獠牙状,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杂以橘红色;下颌、喉部、颈下至前胸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臀部毛色近黑;幼体具斑点,成体不具。能够灵活攀爬倾斜的树木,在偶蹄类中罕见。

  生境描述:依林性强,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生活。栖息高度可达2000—4000米,但低海拔环境也能生存。

  食性:主要以木本植物嫩枝叶为食,也食部分草本植物嫩叶和松萝等。

  中华鬣羚

  (别名:苏门羚、明鬃羊、四不像)

  所属分类阶元:哺乳纲偶蹄目牛科鬣羚属

  保护级别:二级

  主要特征:外形似羊而大,体长140—170厘米,肩高90—100厘米,尾被毛,长11—16厘米,体重50—70千克;耳似驴耳,狭长而尖;两性皆具向后弯而光滑的黑色短角;腿长;蹄间有足腺,可分泌黏液以利攀爬陡壁;身体毛色深,呈黑灰色,颈背部有长而蓬松的鬃毛形成向背部延伸的粗毛脊,故得名;体毛粗,毛层较薄。独居或小群生活。

  生境描述:通常冬天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森林带,夏天转移到高海拔的石质峭壁区。

  食性:主要取食草、嫩枝、幼苗和树叶,喜食菌类。

  岩羊

  (别名:石羊、青羊)

  所属分类阶元: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岩羊属

  保护级别:二级

岩羊

  主要特征:形似绵羊,体形中等,体长120-140厘米,肩高70—90厘米,尾长13—20厘米,体重40—60千克;两性皆具角,角的表面具有不明显的横棱,雄羊角大,向两侧下弯,至角尖转为向后上方微曲,但不盘旋,雌羊角短小;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体色与岩石相仿,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略有蓝色反光,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前面及腹部有宽阔黑纹;尾宽扁,黑色,长约18厘米。擅长在悬崖峭壁上活动。喜群居,可成上百只大群。

  生境描述:栖息于海拔2500—5500米高原和高山裸岩与山谷间的草地。

  食性:食性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差异。一般取食以禾本科为主的高山荒漠植物,及多种灌木枝叶,也食地衣等。

  金雕

  (别名:红头雕)

  所属分类阶元:鸟纲鹰形目鹰科雕属

  保护级别:一级

金雕

  主要特征:体形大,体长76—102厘米,翼展可达230厘米,体重2—6.5千克;雌雄同色;幼鸟头、颈黄棕色,两翼飞羽除了最外侧三枚外基部均缀有白色,尾羽灰白具黑端,体羽余部暗褐色;成鸟头、颈棕褐色,具金黄色矛状羽端,翼和尾部均无白色,跗跖部全部被羽毛覆盖。性凶力强。留鸟。

  生境描述:栖息于森林、草原、荒漠等各种环境中,常立居山岩,或翱翔长空,最高分布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

  食性:以中、大型的鸟类和兽类为食。

  胡兀鹫

  (别名:大胡子鹫、胡子雕)

  所属分类阶元:鸟纲鹰形目鹰科胡兀鹫属

  保护级别:一级

胡兀鹫(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主要特征:体形大,体长100—117厘米,翼展235—275厘米,体重4.5—7.1千克;头顶与脸颊灰白色,枕、颈部和下体淡橙色,胸具黑领,上体黑褐色有银灰色光泽;眼前方具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嘴大而侧扁,铅灰色,端黑色;颏下有一簇黑色羽须,因此得名;跗跖被羽,爪灰色。常单独活动或与秃鹫等混群,在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飞行和翱翔。寿命可达40年以上。冬候鸟。

  生境描述:栖息于海拔500—4000米的山地裸岩地区。

  食性: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嗜食腐肉和骨,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

  黑鹳

  (别名:老鹳)

  所属分类阶元:鸟纲鹳形目鹳科鹳属

  保护级别:一级

  主要特征:体形大,体长100—117厘米,嘴峰16—20厘米,体重2.1—2.7千克;头、颈均呈黑褐色,体羽除下胸和腹部为白色外均为黑褐色,伴有绿紫色金属光泽;嘴、腿均红色,眼周具红色裸皮;成鸟嘴长直,基部较粗,先端渐细;脚长,胫下部裸露,前趾基部间具蹼;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两性相似。善飞,飞行时颈、腿伸直呈一直线。夏候鸟。

  生境描述:繁殖期多筑巢于山地断壁,多活动于无干扰的开阔森林、河谷与沼泽地带,也常出现于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和溪流等湿地;越冬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岸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草地。

  食性:主要捕食中小型鱼类,也吃其他小型脊椎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草地昆虫等。

  藏雪鸡

  (别名:淡腹雪鸡、雪鸡)

  所属分类阶元:鸟纲鸡形目雉科雪鸡属

  保护级别:二级

  主要特征:体长49—64厘米,尾长16—18厘米,体重1.2—1.8千克;雌雄体色相近,头、颈褐灰色,上体土棕色,密布黑褐色不规则细斑,下体乳白色,下胸和腹具黑色纵纹,上背部棕色向下延伸成一暗色环带绕胸;嘴部橙红色;眼周和眼睑石板蓝色;脚与趾暗橙红至深红色。喜集小到大群。留鸟。

  生境描述:高原特有种,高山动物代表种之一。有季节性垂直迁移,夏季一般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6000米的森林上线至雪线之间的高山灌丛、苔原和裸岩地带,冬季下移。

  食性:以高山植物为主食,偶亦啄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蓝马鸡

  (别名:马鸡、角鸡)

  所属分类阶元: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

  保护级别:二级

蓝马鸡

  主要特征:体形较大的雉类;体长75—103厘米,尾长40—57厘米,体重1.5—2.1千克;体羽蓝灰色,具金属光泽,尾羽色渐深至暗紫蓝色;头顶和枕部密布黑色绒羽,后面界以一道白色窄带;面部裸露,为绯红色;耳羽簇白色,长而硬,突出于头颈之上,向斜后方伸出;颏、喉白色;嘴淡红色;腿、脚珊瑚红色;两侧尾羽基部白色,中央尾羽长而上翘,羽枝游离且披散下垂,如马尾状,因此得名。喜集10—30只的群,也见上百只的群。留鸟。

  生境描述: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间的山地针叶林、混交林和灌丛等生境。

  食性:杂食性,以植食性为主,有季节性差异。冬春季主食多种植物的根,夏季为花、叶和细枝芽,秋季为果实,也取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大鲵

  (别名:娃娃鱼)

  所属分类阶元: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

  保护级别:二级

  主要特征:现存最大两栖动物,最大个体全长可逾2米,常见60—85厘米个体。头大而宽扁,躯干较扁平,尾略短;眼小位于头背面,无眼睑;口裂宽大,牙尖而密,咬肌发达;皮肤光滑,皮肤腺发达;通身背面棕黑色,少数个体为黑黄色或棕灰色,常有不规则的大黑斑,腹面红棕色或浅灰色;四肢粗短,指、趾扁平。成鲵多单栖,幼鲵常集群在乱石缝中。

  生境描述: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较宽阔、水流较缓、水质好、砾石多的山溪中。

  食性: 肉食性。主要捕食溪中的鱼、虾、蟹、蛙等,也捕食螺、蚌、水蛇、啮齿类及水生昆虫等。


上一篇:没有了